□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韩庆娜
■提要
自2013年1月菲律宾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以来,南海局势备受关注。面对周边国家的挑衅滋事,中国按部就班、合理推进维权举措,美国步步深入、高调介入,中美角逐南海构成亚太地区新焦点。南海之上风云变幻,中美认知千差万别,美国透过哈哈镜看待海洋争端,成为中美博弈白热化的根源。
首先,美国把中国的岛礁建设视为军力投射的战略部署。近两年来,中国基于主权原则启动南沙岛礁建设工程,用以保护渔民、改善民生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即便配备必要的国土防卫设施,也是重在防御。美国紧密跟踪中国的吹填规模,认为中国在距离本土数百英里之外的地方兴师动众、斥巨资填海造岛绝非单纯出于民用目的,而是进行军事部署的战略准备。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中国在南海的陆域扩建具有深远的安全意义。数千英亩的新土地不仅用于修建铁路、机场和码头等基础设施,也为部署飞机和导弹防御系统创造了条件,极大扩展了中国的力量投射范围及能力,为中国绘制南海新地图、打造亚太整体战略提供了军力支撑。
其次,美国把中国的维权反击视为“切香肠”式的战略扩张。自2012年岛屿争端爆发以来,与中国“被动强硬”的国内认知不同,美国认为中国意在使用一种“切香肠”式的灵巧战略谋求在南海的领土扩张,表面上步伐不大、行动谨慎,实际却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最终催生地缘政治的巨变。《外交政策》曾发文指出,中国敢于对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视而不见、公然实施“切香肠”策略就是基于美国不可能因其试探行动而大动干戈的判断,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深谋远虑的“战略野心”。
再次,美国把中国的合法利益诉求视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指出,中国在亚洲追求一种类似于美国在拉美的地区霸权,并通过在东海和南海逐步攫取领土来实现这个目标。美国认为,中国在南海的“开天辟地”之举,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放眼整个亚洲的战略谋划。在敌弱我强的周边环境下,中国以牺牲邻国为代价进行边界扩张与跟世界其他国家作贸易、壮大经济实力并行不悖。在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的情况下,中国不会止步于争端的解决,而是会借机扩张。除了划定“九段线”将南海据为己有,通过填海造陆、派兵驻军进行主权宣誓,还把渔民和渔船作为扩张中国存在的重要武器,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把亚洲这个聚宝盆纳为囊中之物。
最后,美国把中国的正当防卫视为引发“安全困境”的军事化动向。2016年4月,中国启动在南海渚碧礁修建的新灯塔,被视为或将触发新一轮紧张态势的危险举动。现在,南海大有赶超台海、成为大国对抗的首要冲突引子之势。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高度敏感。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文章《中国崛起给南海带来挑战》,提出中美关系逆转为区域事务的解决增加难度,如果中国采取强制外交,美国应当予以回击,而非坐以待毙。为此,美国及其盟友频频出招。2015年,两艘美国军舰全副武装进入南海有争议水域完成首次巡航,菲律宾重启停用23年的苏比克军事基地;2016年,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访问了在南海有争议水域的美国史坦尼斯号航空母舰,日本潜艇15年后重返菲律宾参与军演。利益各方基于潜在冲突的军事准备最终使南海争端陷入“安全困境”。
综上可见,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治判断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还需要在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从美国的霸权属性与战略利益上进行探究。
第一,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诉求触动了美国作为海洋霸权国的神经。
第二,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关乎美国作为经济首强的利益。
第三,中国在南海的领土宣誓考验美国作为亚洲盟友的信誉度。
第四,中国捍卫南海主权的决心与行动威胁到美国作为全球霸权国的领导力。
新闻推荐
□记者薄克国报道本报青岛讯4月30日,青岛首个社区音乐厅在市南区中山路社区启用,首期邀请“一天秋”丝竹乐舍,与社区居民共赏纯民乐。“一天秋”丝竹乐舍为居民奉上了合奏和重奏《...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