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27日讯(记者肖玲玲)青岛市自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特药特材救助政策,将基本医保“三个目录”之外、重特大疾病治疗必需、疗效显著、费用较高的药品或医用材料纳入救助范围。截至目前,已有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及高致残率疾病的26种特药特材进入保障范围,为6140名大病患者支付救助资金2.12亿元。
26种高值特殊药品耗材实现普遍降价,在原来市场价的基础上综合降幅达到30%以上,降价幅度最高可达54%,一年可节省资金5000多万元。政府将高值特殊药品耗材纳入大病医疗救助体系,由财政出资保障“大头”,按照谈判确定的支付价格报销70%。以靶向抗肿瘤药“凯美纳”为例,在纳入特药特材救助前费用高达8万元,经过救助后,个人自付费用不到2万元。
新闻推荐
夏季不妨试试“1℃节能” 中山路街道开展低碳环保进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本报讯(记者王一婷)“有啥节能小窍门?”“怎么做才是低碳生活?”……6月16日,市南区环保局“低碳环保进社区”活动走进了中山路街道老舍公园。本次活动以“绿色发展低碳创新”为主题,活动...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