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岛城茶香醉人间谁知艰辛六十年 记者深入崂山,探寻青岛茶成名之路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6-06-23 23:54   https://www.yybnet.net/

78岁的隋风美老人在茶园采摘茶叶。

茶叶要放在提香机内提升香气。6月20日上午,崂山区黄山村的山上云雾缭绕,近处梯田层层叠叠,远处大海波澜不惊。就是在这里,24年前,隋风美和老伴林玉玺开荒拓土,种下10亩茶园,拉开了村里个人种茶的序幕。就是在这里,她的儿女们肩挑手抬,硬是把种茶的垄地变成了凹坑。时光倒推到60年前,正是在毛主席的指示和时任山东省长谭启龙的大力推广下,南茶北引拉开了序幕,几经风霜波折,才造就了北方纬度最高的茶区。如今,细品这崂山茶和海青茶,我们是否能饮茶思源,感恩前人们的辛苦和荫泽?

黄山村种茶第一家

开荒把自己愁哭了

黄山村是有着600余年历史的老渔村,在靠近海边的一排老房子中,“林小姐的茶室”在霭霭烟云中,显得如临仙境。茶室主人叫林松,1992年林松的爷爷林玉玺,在黄山村旁的崂山上开荒种茶苗,在崂山首开个人种植的先河。以老人命名的“玉玺茶”在黄山村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如今这个品牌已经失效,但林玉玺的名号在当地依旧人人皆知。

如今,老人已经离世,但林家人代代传承,将崂山茶一直做下去。今年78岁的隋风美眼不花、耳不聋,回忆起往事依旧思路清晰。“以前崂山下清宫一带有试验种茶,当时大家吃饭都刚刚解决,也没喝绿茶的习惯,一直没人响应。我还记得1992年,我们雇了七八个人开荒,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开垦出一块地来。”隋风美说,当时是在荒山上种植,找人干活最愁的是吃饭,家里没有菜,又缺少粮,咋招待工人呢,为这事愁得哭了好几场。

第一次种茶没经验

把茶叶种在田垄上

等到把茶种上,麻烦事儿也接踵而至。第一次种茶没有经验,自己像种玉米一样,把茶种在了高出的田垄上,后来才发现,水分都流失了。万般无奈之下,林玉玺的两个儿子再加上亲戚朋友,到河道里肩挑手扛,抬来一筐筐土,将原本低洼的坑填成垄,让原来的茶地变成沟。

由于不懂茶叶,第一年茶叶就长到了70公分,但不舍得打头。“到了第二年,尝试着将一些老叶子打下来,用手搓搓就炒出来,给村里人品尝。没想到大家都很认可,都说这茶真好喝。”

等到1995年的时候,茶叶价格和市场都好了起来。看着茶叶种植不错,村里人和周边乡村也跟着种起了茶叶。那段时间,只要是前来请教的村民,林玉玺都毫不保留、不遗余力地传授经验。慢慢地,崂山上的茶园多了起来,崂山茶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

不打农药不用化肥

当时除虫是用手摘

“这一片都是当年的茶园,地儿都没变。”采访当天,隋风美带着记者来到自家的茶园。她半蹲下去,用手很快地揪起茶叶的嫩芽来,动作依然灵活敏捷。这一两年,茶园交给孩子们打理,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上山了。

“当时就是晾晒之后杀青,自己用手搓搓,用大锅炒”,隋风美老人说,当时也没有啥温度计,就是凭着手感来炒制。1995年,她参与了崂山区组织的炒茶大赛,因为在火候和温度上有独到之处,拿了第一名。“再往后我就经常参加比赛,获奖证书有一大摞呢。”

同样心系崂山茶的还有林玉玺的儿子、黄山村书记林先喜。“当年炒出来的茶叶味道让人印象深刻,现在很难再找到当年的味道了。”林先喜说,当时在茶叶管理上格外精细,用的肥料都是鸡粪等有机肥,去除虫害都是用人工摘掉,茶叶的品质格外好。

现在各自为战

期盼统一管理

对于从无到有、声名渐扬的崂山茶来讲,每一步都来之不易。现如今,黄山村有五分之四的家庭在种植茶叶。家里有地的都种茶叶,几乎到了户户有茶叶的光景。

但林先喜认为崂山茶的现状不容乐观。林先喜说,黄山村有320亩茶园,有300户种植。“最大的问题就是各自为战,在管理上实现不了统一。”林先喜举了一个例子,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尽管都用政府发放的有机生物农药,但是各家打农药的时间不一样,会造成虫害飞到别家茶园的情况。“诸侯割据,没有皇帝。”对于现在崂山茶的管理,林先喜用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今后崂山茶要想走得长远、长得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历史

“南茶北引”源于毛泽东,青岛最先成功

崂山茶协秘书长张凤昌对于崂山茶的起源颇为熟悉。在谈及这个话题时,他很自然地聊起了“南茶北引”。

公开资料显示,1954年5月,谭启龙从浙江调至山东工作。在出任省长前,有一次毛泽东与他谈起茶叶种植,建议他在山上多种茶树。1956年,谭启龙决定在山东试种茶叶,在他的直接安排下,山东从安徽购进了大批茶苗、茶种,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当时,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在青岛、日照、临沂三地,第一次南茶北引自此开始。

“中山公园和崂山太清宫都曾做过试验,几经周折最后试验成功。”张凤昌说道。1957年冬,青岛园林管理处从黄山引进5000株茶苗在中山公园进行试验,由于种植时机不当和茶苗根部损伤较重等原因,引种的茶苗无一成活。

1958年冬,青岛园林管理处再次进行试验,从杭州引苗在中山公园苗圃地进行育苗试验。针对青岛冬季寒冷茶苗不易成活问题,试种人员采取了搭棚、设障等保温措施,使多数茶苗安全度过第一个冬季,育苗试验第一阶段喜获成功,成活率达到70%左右,这是青岛最早培育出的茶苗。此举结束了山东不能种茶的历史,为“南茶北引”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后,茶树逐渐被引种到崂山、日照、潍坊、烟台、威海、泰安等地。

1959年冬,崂山林场在崂山太清宫小广场前引种了5万多株茶苗,经精心管理培育获得成功。之后,又在王哥庄、姜家村、晓望村等地引种。1964年,从引种5年以上的茶树上采到第一批茶籽,翌年播种后出苗完全正常,这标志着崂山具备了大量种植茶叶的条件。此后,科研人员和茶农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攻克了许多难题,逐步研制出一套成熟的南茶北种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崂山茶。

由于崂山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较强,加之昼夜温差大,故崂山茶比南方茶具有生长期长、叶片厚、香味浓、耐冲泡、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等优点,面世不久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品质茶叶,赢得“江北第一茶”“茶中新贵”等美誉。

借鉴崂山茶引种培育的经验,1966年,胶南县(现位于青西新区)实施了“南茶北引”工程。由海青镇自安徽引进茶苗,在后河西村选择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沙壤深厚的翠龙山为试验示范基地,采取选用抗寒力强的茶种、秋剪茶苗、减低茶树挡风面、选取向阳避风山坡等方法进行引种试验,成功培育出了海青茶。

1995年后,海青茶生产步入快速发展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胶南海青镇因此成为我国“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和纬度最高的大型绿茶生产基地。海青茶与崂山茶一同成为山东三大优质绿茶之一。

变化

不仅改变饮茶习惯,更改变了农村经济状况

张凤昌说,崂山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59年到1980年是引种试验阶段,1980年到1990年是发展阶段,1990年以后则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78年,青岛“南茶北引”项目获国家科技奖。上世纪90年代,崂山区政府加大对崂山茶栽培种植的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崂山茶种植得到蓬勃发展。

谈起山东“南茶北引”最大的感受,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王裕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了山东茶,在‘南茶北引\’引种过程中出现很多反复,受过很多挫折,受气候和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南茶北引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往下走下去更显任重而道远。”

在张凤昌看来,崂山茶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青岛人的饮茶习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青岛人喝的都是花茶,其中以茉莉花茶为主。自从崂山茶规模化种植之后,青岛人逐渐养成了喝绿茶的习惯。

崂山茶带来的不仅仅是饮茶习惯的变化,更多的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崂山茶之所以能够大规模种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可观的收益。根据统计,目前崂山有22000亩茶园,崂山茶茶叶产值最高达到3亿元。“目前崂山茶产业的从业人员有2.8万人,包括茶农、茶企等相关从业人员。”在去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崂山茶”证明商标评估价值8.98亿元,比1998年启用时翻了近两番。

可以说,茶叶这一“绿色产业”在青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产的精品北方绿茶享誉大江南北并逐步走向世界。如今,茶叶生产已成为青岛产茶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本版文/本报记者郝园园图/本报记者高绪亮

新闻推荐

温馨巴士开通“学子返乡直通车” 定点发车、一站直达,团体还可预约“专车”服务

本报6月23日讯(记者付晓晓通讯员袁灵秀)预计6月底、7月初岛城将迎来毕业生返乡高峰期。23日,记者采访获悉,为方便高校学子返乡,交运温馨巴士隧道3路、隧道4路、隧道7路、隧道8路、613路、636...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岛城茶香醉人间谁知艰辛六十年 记者深入崂山,探寻青岛茶成名之路)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