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街运动的居民。铁不炼不成钢,人不练不健康”,一语道出了锻炼对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在镇江路这片区域里,健身运动一直是这里居民的普遍爱好,体育街的建立也充分为居民健身营造了良好环境。镇江路居民爱健身,不是从体育街建立后才开始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外出健身的居民就不在少数。
今年57岁的鲁福平常常出现在体育街足球场边,有孩子踢球,他也时常指点一二。据鲁福平回忆,他从小就爱踢球,上小学的时候就在这里的大院和小伙伴们一起踢。在上世纪60年代,还在上小学的鲁福平最喜欢的就是上体育课,因为课上会留出时间让大家自由活动,这个时间就是鲁福平和小伙伴踢球的时间了。
课上的十几分钟完全不能够满足鲁福平“球瘾”。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抱起球,从笸箩里拿起一个凉饼子,啃上两口就去外面的沙子堆边踢球去了。那时候的活动场地很小,一不小心就把球踢到别人家的窗上去了,有时候街坊邻居看见踢球的便哄走,生怕踢碎了自家的玻璃,于是用棉花和布做成的“棉布袋”足球就在院子里流行起来。鲁福平看着体育街的足球场,感慨道:“当年要是有现在这种设备,我也当上足球运动员喽。”
今年51岁的郭光德曾是镇江路的居民,因为拆迁搬走了,但是还是常常来体育街锻炼,每天跑上一圈已经成了习惯。据他介绍跑步健身已经持续了近十年,跑步健身前身体一直不好,小毛病时不时就犯了,于是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坚持每天跑步。
改革开放后生活越来越好,吃的穿的啥也都不缺了,现在的家长也都害怕把孩子累着,所以现在的孩子吃的跟上去了,运动量却下降了,反而学校里的运动会纪录很多还在十几甚至二十多年前保持着。在体育街上运动的大多是中年和老年人,郭光德有些感慨,回忆起了他上学的那个时候。
上世纪70年代的校园有些简陋,即便是城里的学校,也依然是生着炉子,从斑驳的木窗边望着沙子铺成的操场上,没有楼房的教学楼,就算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踢球,也是逃不了一脚破窗而入,射进教室的可能性。课间操时间,几个爱闹的孩子在脚下乱踢一通,整个操场上便是“乌烟瘴气”。于是,跑步成了既健康又安全,同时也是不会造成校园里尘土飞扬的好运动。
学校体育老师给同学们安排了作业,叫做“跑北京”,就是一个学期下来要跑够从青岛到北京的公里数,大约要跑700公里。和同学约好早上从家里出发,一口气跑到学校,再从学校跑到湛山,又从湛山跑到浮山,每天跑了多少都用小本记录着。
说到这,郭光德自豪地说:“我当年一天跑的这些路,就是现在让年轻的小伙子走,都没几个走下来的呢。”
文/图本报记者杨帆
新闻推荐
今年儿童节他买了28份礼物 康城社区居民黄绪耀热心公益,为幸福之家融合教育中心的孩子送去惊喜
黄绪耀一家。儿童节,这是孩子们的节日,相信每个父母都会在这一天给孩子一份礼物,但是家住康城社区尚东区的黄绪耀却买了28份礼物。当然不是他家里有28个孩子,他现在只有一个15个月大的女...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