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朋友在家人的带领下将蟹苗放流海里。
准备放流的虾苗。
鲨鱼标本吸引了众多眼球。
现场展出的贝壳标本。■算账每投入1元至少赚回4元
本报6月4日讯(记者马正拓付晓晓通讯员周健伟)6月4日,山东省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青岛市奥帆中心举行,现场开展的青岛市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吸引500多名市民参与,共计放流中国对虾、褐牙鲆、三疣梭子蟹等优质苗种220多万单位,趁黄渤海休渔期间给蓝色粮仓补充“新鲜血液”。据悉,青岛市已累计增殖放流各类优质苗种75亿多单位,每投入1元至少能回报4元增殖资本。
据悉,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海洋日”和我国的“海洋宣传日”。山东省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活动主题为“生态海洋·蔚蓝山东”。“人海和谐”万人签名征集、全市中小学生海洋主题画卷展示、海洋主题广场宣传、蓝丝带志愿者互动,中国海警1501船开放日、大洋样品馆开放日、奥帆博物馆开放日、书城海洋图书宣传周等活动也同期举办。
在现场举行的增殖放流环节,数百名市民见证了各类优质苗种放入大海。据悉,今年青岛计划放流5亿多单位的鱼、虾、蟹苗。青岛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至今日已有三十多年,已放流各类优质苗种累计75亿多单位,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社团及广大市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海洋生物资源正逐步恢复,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据介绍,依据目前青岛市育苗技术成熟度、经济价值高低以及是否为当地优势经济品种等,确定今年海水增殖放流品种为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海蜇、金乌贼,淡水增殖放流品种为鲢鱼和鳙鱼。根据放流区域水质条件要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自然饵料生物丰富等要求,确定今年海水放流区域主要是胶州湾、灵山湾、唐岛湾、琅琊台湾、鳌山湾、崂山湾等海域及人工鱼礁区;淡水水域主要选择莱西湖、尹府水库等大型水库。
今年的增殖放流将持续到7月份。“对虾和梭子蟹的生长周期较短,放下去时只有一厘米长短的虾苗、蟹苗能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迅速长成。”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预计到秋季,这些虾蟹就会端上市民的餐桌。
年年增殖放流,其实际效益究竟如何评估?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柳学周介绍,调查大规模增殖放流效果主要是依靠生产数量的监测。“放流前对水域内原有数量进行调查,到了收获期将捕获的品类数量乘以一定比例,算出此时海域该品类的总体数量,再减去放流前数量,剩下的就是增殖放流后的产量。”柳学周说。
去年,青岛市沿海共回捕中国对虾908万尾,放流数量为39281.4万尾,中国对虾回捕率为2.31%;回捕三疣梭子蟹242万只,放流数量为3903.4万只,三疣梭子蟹回捕率为6.20%;回捕日本对虾385万尾,放流数量为8210.1万尾,日本对虾回捕率为4.69%;回捕海蜇70万只,放流数量为3489.7万只,海蜇回捕率为2.01%。“这个回捕率仅仅是回捕数量的估算。没有捕获上来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继续在大海里生长,另一种是被吃掉或是自然死亡,但总体上可以说是增加了海洋水产资源。”柳学周告诉记者。
从经济收益方面看,增殖放流每投入1元钱,最低能赚回4元钱。据测算,去年青岛市共回捕中国对虾408600千克,按平均售价每千克160元计,总产值约6538万元。放流中国对虾单价为90元/万尾,计划放流苗种38500万尾,苗种费用为346.5万元。捕捞成本和放流管理费用按1177万元计算,青岛市沿海放流中国对虾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4.3。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去年青岛市沿海放流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海蜇等投入产出比分别达1:4.2、1:4.5、1:4.7。
■提醒盲目放生可能破坏生态
■现场小学生认捐苗种亲手放流
4日上午10时许,增殖放流活动开始,数百名市民代表及各界人士前往奥帆中心情人坝,早已搭好的放流滑道直通大海。“近年来,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规模逐年加大,2016年预计达到1700余万元。”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社团、市民和学生也都自发加入到增殖放流公益活动行列中来,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仅在2015年,岛城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认捐苗种金额就达到70余万元。
今年,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青岛同安路小学等10个爱心集体、3900多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了爱心苗种认捐。当天在启动仪式上,今年认捐的部分爱心企业和个人,得到了奖牌。即将升入初一的张馨月已经连续几年参与认捐,每年的增殖放流活动父母都会带她来参加。她告诉记者,看到现场海洋主题展览及海洋生物的放流,不仅增长了海洋知识,还感受了放生的乐趣。张馨月的父亲张鲁晋则认为,引导孩子关注海洋关注自然,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
当工作人员打开装鱼苗的保温箱后,只见褐牙鲆鱼的个头最大,直径有十厘米左右,不时地在白色透明塑料袋里蹦跳;三疣梭子蟹苗只有半个小拇指指甲盖大;中国对虾苗也有3~4厘米长。开始放流后,父女俩一道将一些虾苗蟹苗放入了放流滑道。
据工作人员介绍,牙鲆鱼、中国对虾、梭子蟹等“土著品种”,是青岛市增殖放流最多的海洋品种。对虾和梭子蟹的生长周期较短,放流时不过一指宽的小虾苗、小蟹苗将在3个月的休渔期间自由生长,8月份就能重新“游”回市民餐桌。“放流品种的活动范围都很小,只限于青岛近海,相对较容易跟踪和捕捞。”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之前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做过两年放流苗种跟踪调查,放流品种一般都会在岛城近海活动,不会跑得很远。
据悉,近年来不少市民自行到市场上购买海鲜到前海一线放生。“这种行为的良好意愿值得肯定,但是从科学角度来讲,没有经过科学评估的放流行为可能是无效的,甚至会对海洋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柳学周介绍,增殖放流不等于放生,它对放流种类、放流规格、放流地点、放流量等有着严格规定。
首先,放流品种必须是放流海域已有生物,外来生物、转基因或经遗传改良的品种严禁放流。此外,放流苗种还必须为野生苗种繁育的“子一代”,野生苗种的“孙子”、“重孙子”等都不能作为增殖放流苗种。“严禁放流遗传改良苗种是为了保证品种的自然遗传性状,而放流苗种只能是野生品类的‘子一代\’,则是为了防止人为筛选影响遗传性状的多样性。”柳学周介绍。
为了保证放流苗种的存活率,海洋渔业部门对苗种的规格也有要求。例如,放流的对虾体长必须是1厘米以上,梭子蟹全甲宽达0.6厘米以上,海蜇伞径达1厘米以上。此外,海洋与渔业部门在认捐苗种之前,还必须对苗种进行检疫,以防止带病苗种放流到水域里造成病害传播。柳学周提醒市民,由于缺乏前期评估和后期管理,盲目放生可能导致水域生物种质污染、病害传播等生态危害,与市民放生的初衷相左,市民或企业如想奉献爱心,不妨选择认捐增殖放流苗种。
文/本报记者马正拓付晓晓通讯员周健伟图/本报记者王滨
新闻推荐
84岁的孔庆花老人(右)和村民们一起包粽子,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做准备。公益摄影团队来到长城村后,布置好拍摄现场就开始为老人们拍照。公益摄影师团队与长城村工作人员站在当年齐长城...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