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梅
钱锦
李兆红本报联合云南春城晚报发起“山呼海唤滇鲁情缘”系列报道,引发了山东、云南两地读者的强烈关注。一些在青岛打拼扎根的云南人致电本报,感慨从报道中读到了老家的亲切。近日,记者探访发现,浮山后一家名为“老帕卡”的普通云南茶庄,成了在青岛打拼的云南人解乡愁的驿站,也成了让青岛人了解云南的窗口。常来聚会的老乡中,有的是基层女民警,有的是打拼多年创业的小伙。通过讲述自己的打拼故事,他们不自觉肩负起了一种使命感,要把云南好吃的,好玩的,好的文化介绍给周边的同事和朋友,做一名两省文化经济交流的民间使者。
鲁滇文化交流多是
喝着普洱茶开始的
在浮山后有一家名叫云南老帕卡的茶庄,它由临街住宅改造而成,原先客厅和阳台的位置如今成了茶庄的经营区域。靠墙的柜子上则摆满了来自云南的各类茶叶,还有一箩筐傣族生产的手工红糖。店主张小梅告诉记者,“老帕卡”为生活在普洱茶山上的哈尼族口语“老树茶”的意思。在青岛取这样的店名,意在彰显云南元素。2013年3月7日,张小梅来到青岛,接手了亲戚开办的老帕卡茶庄。
最开始来青岛的半年,张小梅坦言是最难熬的时光。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之店面开在小区里,光顾的客人并不多。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玩手机、看电视中度过。半年后,一些路过此地的云南老乡进来喝茶,大家建立良好关系后,靠着口碑一点点被爱茶之人熟知,生意才逐渐好了起来。生意上有了起色也让张小梅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这期间她结识了老公,最终定居青岛。
这个充满云南元素的茶庄不仅仅卖茶,更多的时候是云南老乡聚会的场所,也是传播云南文化的驿站。“山东与云南的文化交流,很多时候便是喝着普洱茶开始的。”张小梅笑着说。记者来到茶庄的另一个房间,摆放的玻璃罐里装满了从云南带来的蜂子、酸木瓜、杨梅、橄榄等泡酒。如果赶上云南老乡聚会,张小梅还会拿出老家的宣威火腿,做上几道地道的宣威菜犒劳大家。
女民警嫁到青岛
带着老家红土
钱锦和李兆红,是这家店里的常客。2002年,老家云南宣威的钱锦从中国公安大学毕业,跟随男朋友一起来到青岛,成了岛城公安系统的一名基层民警。如今她已在青岛结婚生子,成了一名原籍云南的青岛人。“没结婚以前我也一度犹豫要不要定居青岛,毕竟这里远离家乡,缺少亲人,时常想念云南的山山水水。每次休假回宣威,离别总是最难过的时候。”为了缓解思乡之情,钱锦将宣威的红土放入罐子,随她在老家山坡上采的干巴菌一起带回青岛。“在青岛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思乡的情绪才缓解了一些,毕竟生活已经不只是我一人了。”钱锦说。
钱锦说,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她的视野也随着转变。她注意到,青岛和云南的联系从古至今,延续数百年。更让她没想到的是,青岛有很多人的云南情节浓重,即便有些人从未到过云南。有一次钱锦在云南老帕卡茶庄喝茶时,一名老人走了进来,询问到:“你们是从云南来的?”宣威籍的老板边回答边给老人倒了一杯茶后,老人端起茶杯朝门外走去。面向西南方口中念念有词,弯腰将茶水洒在了地上。钱锦不解地问:“叔叔,你这是做什么?”老人回答:“我的祖辈就是从云南来的。”自此,钱锦内心越发觉得,在工作之余自己更应该做一名滇鲁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她一个,从云南到青岛工作的人,无形中就充当着两地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打拼11年
云南小伙扎根创业
2005年春节后,在云南临沧市双江县的大山里长到15岁的李兆红第一次出远门,坐了一周的火车来到青岛,最开始在一家小饭馆打工,每个月工资600元。李兆红说,他年少时是家乡出了名的叛逆小子,家人也替他的未来发愁。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兆红远嫁山东的阿姨回云南探亲,打算带着他到山东闯荡一下,磨练一下这个叛逆少年的心智。“尽管那时候很苦,我心里也想回去,但别人问我想不想家,我都说不想,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回去,那我就彻底失败了,我不想让别人说我是成不了才的那块料。”李兆红回忆,在小餐馆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揉面、配菜、打扫、洗碗,技术要求高的“炒菜”,他只能看着老板干。他回忆,那时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年的休息仅是春节。
辛苦的工作让这位年轻人得到了磨练,此后几年间,李兆红逐渐成熟起来,也离开了最初工作的餐馆。李兆红去过一家服装厂工作,又和表姐一起摆摊卖过手抓饼,还干过电梯操作员。“那时候电梯操作员的工资2000元左右,而工地上的塔吊司机工资有4000多元。我就又到了工地上打工,慢慢地接触塔吊司机,跟他们学习,还买了教材,最终得到了工地的认可,成了一名塔吊司机。”李兆红说。2012年,当他的工资升到每月6000多元时,他却选择了辞职。“我不想再给别人打工了,我要自己当老板。”李兆红说,2012年夏天,他推销保健品一无所获,在树根下乘凉时索性吹起了葫芦丝。这吸引了附近的一对父子,父亲因儿子正在学习葫芦丝便与他攀谈起来。两人的话题从葫芦丝聊到了云南的民族风情又聊到健康养生的话题。他向对方介绍,他就是卖保健品的,如果愿意可以买些产品调理身体。没想到第二天,对方果然联系他,要买一些养生产品。对方成了他的第一个顾客,此后也成了他的回头客。而他也不再上门推销产品,而是加入各种民间组织做义工,与他人先交朋友再卖产品。
李兆红觉得找对了经营思路,生意逐渐扩展。认识钱锦和张小梅,就是他在拓展业务时路过云南老帕卡茶庄喝茶认识的。他觉得,青岛经济发达,人的思想观念开放。经济发展的很多模式,已经走在了自己老家临沧之前。
做滇鲁两省
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每次回家,很多同事都要托我带东西,来云南当过兵的想让我带包谷酒,更多的人则是叫我带普洱茶。”钱锦说,随着接触的人增多,她越来越感受到带有云南特色的物品在山东很受欢迎。于是她回云南探亲后,便动员自己的二姨来青岛开一个云南土特产商店。最终在2012年,她的二姨决定在市北区富源三路开设云南老帕卡茶庄,并于第二年将该茶庄转让给现在的老板——张小梅。
张小梅接手茶庄后,不论是来店里的云南老乡还是青岛顾客,谈论最多的依旧是云南的文化。老乡们谈论着各自老家的婚嫁习俗、民族文化、饮食文化,一旁的青岛人则听得津津有味。“我在店里只卖茶,说不出背后的茶文化也不行。并且客人来到店里,从聊普洱茶开始势必就会聊到云南的美景和民族文化。所以我都会把我知道的告诉对方。”张小梅说,一开始自己只想到单纯卖茶,但环境会使自己不断地去宣传和推广云南。因此不少客人想去云南旅游,都是主动咨询她去哪些景点,该怎么去玩,该吃什么特色菜。她觉得,这个小店无形中早已成为推广云南的一扇窗口。
而李兆红则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老家虽然偏远,但越是秘境越有魅力,何况他的家乡就是普洱茶的主产区。他所接触的客户本就是注重养生的群体,每年请他购买勐库普洱茶的顾客也不少。因此,他也准备想把家乡的茶叶、魔芋等特色农产品引入青岛。他更准备利用双江县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用这十年赚的钱在老家建一座小别墅,届时将可带着关系好的客户回到双江县的茶山体验采茶、制茶过程。
在青岛生活的这14年里,钱锦帮同事买云南特产、给同事介绍云南文化,最终成为了青岛人的媳妇,她觉得自己和青岛有缘。“我觉得我适合做一个连接云南文化的人,有时会觉得带有某种使命感,要把云南好吃的、好玩的、好的文化介绍给周边的同事和朋友,做一名两省文化经济交流的民间使者。”钱锦说。如今,她的女儿也喜欢喝普洱茶。她的女儿说:“在熟茶里放上云南产的红糖,那个味道和冰红茶一模一样。”
文/图本报记者徐杰鲍福玉
新闻推荐
屋顶建个“小电厂”,一年收入一万多 西海岸新区光伏发电规模增长迅速,供电部门开设绿色通道助力发展
随着国家将西海岸新区确定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市黄岛区供电公司积极响应新区经济大环境要求,发展清洁能源,热心服务并全力推进新区光伏产业建设。据悉,截至2016年5月,黄岛...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