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八旬老人,追求艺术脚步不曾停歇 家学渊源奠定基础,国画、版画、书法均精通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6-06-03 00:06   https://www.yybnet.net/

陈辛一在瓷器上作画。在传统艺术这个宏大的交响曲之中,我们总能够听到那些清洌、馨香的声音在静默而坚韧地流淌。艺术家们对传统艺术的守望与热情,如同纯粹婉转具有穿透力的音符,绵绵不绝涌入心间,勾勒出的是一幅幅撼动心灵的画卷。陈辛一,今年80岁,曾任原海军北海舰队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青岛国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对国画、版画、画瓷、书法、篆刻、诗词均有涉猎;他于花鸟、山水、人物题材的中国画都游刃有余;他长袖善舞的大写意花鸟国画,借古开今,风格殊异,皆满纸烟霞。

家学渊源奠定艺术基础

陈辛一老先生今年80岁了,在他心中依旧珍存着艺术的震撼与温暖。在他的家中仍然悬挂着古朴厚重的书画,鼻息里充溢着的暖暖墨香。他的艺术人生源于父亲宽厚的手掌托着他稚嫩的小手作画、写字,从此拉开了艺术的序幕。

1936年,陈辛一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有名的乡绅家庭,家学渊源。他出生时,父亲已经50多岁,最小的哥哥也比他大20岁,最大的哥哥已经是当地的名士。或许是老来得子的喜悦,父亲对他格外宠爱,亲自教他吟诗,拿出家中珍藏的古画教他临摹,诗词书画成为这一老一少传递情感的心灵通道。

“大哥经常请一些名士到家中吟诗作画,我则在一边跟着凑趣,时常也在纸上涂鸦几笔,请众人指点。”陈辛一告诉记者,经过长时间的熏陶,自己也对国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尝试着作画。如今,陈辛一依旧记得大哥亲笔书写的《朱子家训》,清晰地铭记家里中堂所悬挂的国画《苏武牧羊》、《墨梅图》和几案上摆放的精美青花瓷瓶。“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乾坤。一首诗将梅花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的品质表现了出来,做人也要这样,不向世俗献媚,保持高尚的情操。”陈辛一说道。

艺专毕业,开始军旅从艺

据介绍,15岁,陈辛一考入河南唯一的美术专科学校河南艺专(现并入河南大学)。由于当初家庭条件不好,陈辛一就更加刻苦学习,靠助学金和奖学金支撑着自己的学习生涯。在这里,陈辛一接受了严格的学院化美术教育,系统地学习了水粉、水彩、素描、油画等西方绘画技法。陈辛一的国画是天资卓越,西画也是科班毕业,为之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牢固基石。

1954年,陈辛一刚从河南艺专毕业,就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部队选拔走,到部队专门从事美术专业创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后来,他又很幸运地被选调到北京,参与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设计布展工作,闲暇时间,他时常到中央美院听课,有幸得到吴作人、李桦、古元等大师点拨。“在那个年代,在报纸上刊登的美术作品,我就开始发表了很多版画。版画创作起来比较麻烦,先得在木板上刻出模子,再把纸放上去印画,一幅画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

据悉,陈辛一先生的版画作品集至今还是版画爱好者临摹的范本。他的作品更是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十多次在国内大型展览中获奖。这让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以及首批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西画精华融入笔墨中

陈辛一将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作了大胆尝试,并提炼西画精华,融会在他的笔墨中。无论丈幅巨制,抑或尺牍小品,都出手不凡,且大都有其自题诗词。这些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中国画,笔墨淳厚、构图简洁、风格纯朴,呈现出一种淡雅天然的内在美,牵引着观者走入飘逸的古典境界。

“一笔梅花倾万家”陈辛一很擅长画梅花,但这只是他写意花鸟画的一部分,在他的笔下凡日常视觉所及,几乎都可以“陈氏”艺术语汇表现得独具神韵,如梅兰竹菊、牡丹、紫藤、喜鹊、金鱼等。陈辛一总能捕捉到常人难以获取的诗意,并以他自己的方式消化着、传递着,在写意花鸟领域开辟着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是运用冲墨、冲水、撞水等多种技法,水墨交融,使画面产生自然或非自然的肌理,增加了画面的质感,形成特有的意韵。”陈辛一以情驱笔,挥洒自如,横勾竖皴,尽去犹豫,宛若天马行空,直入无人之境。

把握机缘成就陶瓷名作

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辛一来到了景德镇,将创作激情倾注于火与釉的艺术之中,在瓷都景德镇创建陈辛一“瓷缘斋”陶艺工作室,潜心研究陶瓷艺术。他以厚实的国画和版画艺术功底和刻苦的治学精神将水墨画和陶瓷绘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出神入化地沟通起来。

在景德镇陶瓷坊间流传着一件怪事,某家不起眼的陶瓷作坊来了一个北方老头儿,他与窑工同吃同住。几个月后,这个出手不凡的老头儿不仅让景德镇陶瓷业界大吃一惊,就连藏家也争相挤到这个小作坊一睹他的风采——因为这个小作坊炸窑了,一窑瓷器除了老头儿画的作品安然无恙,其他均有炸裂。

据介绍,景德镇代代相传:炸窑之后得以保留下来的瓷器必然为难得的上品,极受推崇。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让陈辛一作品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他的第一件大型作品、高1.8米的青花梅瓶,即被中国建设银行以26万元的价格收藏。在67岁的时候,陈辛一在景德镇就完成超万件瓷瓶,青花龙梅瓶《中华魂》的创作,填补了景德镇名人绘画巨型瓷瓶作品的空白。

文/图本报记者栾英杰

新闻推荐

10万人乘隧道公交享一小时优惠换乘

本报讯(记者周晋华通讯员石燕)“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一小时优惠换乘以来,连接青岛与新区的隧道公交实行一小时优惠换乘已经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公交集团隧道巴士公司隧道一队工作人员...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八旬老人,追求艺术脚步不曾停歇 家学渊源奠定基础,国画、版画、书法均精通)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