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玉在学生家中家访。作为青岛第七批援藏干部,2013年6月,王治玉被任命为日喀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并兼任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初次入藏,日喀则近4000米的海拔让他三天三夜水米不进、呕吐不止,而在随后的时间里,他都是随身带药瓶工作;为让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也能接受到和青岛高中同样优质的课程,在他的推动下,“空中课堂”建立起来,实现青岛、日喀则两地高中上同一堂课……王治玉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欣喜,因此,他被学生们称为“校长爸爸”。
高原工作随身带药
桑珠孜,一座拥有66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从1995年起,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为桑珠孜区精挑细选了7批53名党政干部和16批93名技术干部,跨越千山万水进藏工作。像王治玉一般的援藏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扎根在桑珠孜区,用真心换真情,将青岛和桑珠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13年5月,当时还是青岛66中副校长的王治玉在得知青岛要选拔第七批援藏干部时,他正在清华大学参加一项培训课程,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名。“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就有一次援藏的机会。可是那时年迈多病的母亲需要人照顾,刚上小学的女儿更是离不开父母,还有我主管的青岛66中新疆班的孩子们,也离不开我。原本我已经通过体检,但还是很遗憾没能去成。”王治玉告诉记者,由于他曾教过新疆班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很有感情,加上他对西藏的向往,援藏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在得知青岛选拔第七批援藏干部时,他立即报了名。在经过选拔、体检及培训等准备工作后,2013年6月24日,王治玉与另外9位援藏干部一起奔赴西藏日喀则。
西藏有蓝天白云的美景,也有让外地人难以适应的高原反应。“来之前就对高原反应早有耳闻,但是刚到日喀则的时候,高原反应的剧烈还是超乎了我的预料。”王治玉告诉记者,日喀则的平均海拔近4000米,高原反应加水土不服,刚来到日喀则后他就出现了剧烈的头痛、胸闷,“走在路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一样松软,连续三天不吃不喝还呕吐不止。毕竟是第一次入藏,还特别想家。”直到进藏20天后,他才渐渐适应过来。之后,他的办公桌抽屉里必备布洛芬和复方丹参滴丸两种药,每当出现头痛难忍或心脏不适时,便吃上几粒。当有考察活动时,他就把药带在身上,在出现高原反应时就吃上几粒。根据西藏当地组织部门的安排,王治玉任日喀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并兼任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空中课堂”连接两地
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是西藏最好的中学之一,有2500多名学生和近300位老师。“但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的基础条件特别落后。有实验室,但是器材、设备都短缺,所以实验一般都做不了;学校仅有的几台电脑,都是那种老型的‘大脑袋\’显示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就只有一台投影仪,由于维修人员缺乏,如果机器坏了的话,要跑到成都才能修好,所以老师基本不用;老师使用的办公桌是十年前上海援助的,有的桌子一搬就会散架。”王治玉介绍。
“与落后的条件相比,藏区学生读书的那股拼劲儿,如没有亲历亲闻,恐怕难以相信。”王治玉告诉记者,藏区学生常常黎明前就已遍布于校园,凭借着昏暗的天光学习功课,有的甚至走进教职工楼,凭借着走廊里的感应灯看书学习。看到这些,王治玉决定为学校建立更好的“硬件”设备,争取青岛援藏资金支持,投资30万元在校园内加装太阳能路灯,从此让孩子们不用在昏暗的夜色下读书,不用为晚自习后的夜路害怕。“现在,我们已经给高二年级教室配备了触摸白板,今后两年,高一高三年级也将陆续使用上触摸白板。另外,今年3月份,我们还将为每位老师都配备一台电脑,让藏区学生也能使用多媒体上课。”王治玉说。
“在青岛市教育局支持下,我们投资30万元建成了藏区首家‘互联网+空中课堂’多媒体互联互通终端。2015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我们作为唯一一所代表藏区的学校,与青岛15中现场连线同步课堂。”王治玉告诉记者,“空中课堂”就是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的老师和青岛十五中的老师,在同一时间上同一堂课,并通过互联网视频实现实时互通,“屏幕上有两部分,一部分呈现的是青岛十五中的课堂,一部分呈现的是日喀则学校的课堂,双方老师和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就如同在一起上课一样。这样,对于提高英语、数学、汉语文这些藏区学校比较薄弱的学科,有非常大的帮助。”
他被称为“校长爸爸”
为倾听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心声,让大家有话有地方说,王治玉刚到学校不久就设立了“校长接待日”。设置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每周三下午由校长及校级干部轮流坐班,回答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学生遇到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则由校委会共同商议,拿出一个问题解决方案,同时把解决方案回馈给当事人。”王治玉设置的“校长接待日”得到了极大的欢迎,“刚开始老师会提一些报酬待遇之类的个人问题,后来,老师就开始针对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这些公共问题,提出他们的建议。”
“校长接待日”中,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让王治玉印象特别深刻。王治玉告诉记者,由于学校原来用太阳能烧热水,水处于半开状态,而且有异味,所以学生们只能喝半开水甚至自来水。“但是半开水和自来水毕竟不安全,后来有学生提出,想喝上干净的开水。于是,我们向市教育局反映情况,并最终争取到了市教育局的支持。2014年年初,学校引进了具有节能净水功能的热水器,在教学楼、办公楼和每个宿舍楼楼层都安装上了热水器,让孩子们从此告别了饮用半开水和自来水的历史。”现在,这种节能净化热水器已经开始在多个学校进行推广。
此外,王治玉争取财政资金和山东援藏资金700万,用于改扩建学生食堂,使学生拥有了安全温馨的就餐环境。新建学术报告厅、琴房、师生形体活动室,增设校园健身器械,让师生工作学习之余能锻炼身体。王治玉来到学校后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欣喜,学生们尊敬地称他为“校长爸爸”。“‘爸爸\’是他们对别人的‘最高礼遇\’,他们这么称呼我,也让我特别感动。”王治玉说。
“援藏马上就要结束了,回头想想,过去的三年时间真是一瞬间。我和西藏老师、同学们的感情越来越浓,以后真是舍不得分开。”他说,虽然离开了藏区,但以后依旧会牵挂这群孩子。
本报记者郝园园
新闻推荐
乐之声,乐无穷 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举办2016年“乐之声”合唱节
平安二路小学同学们的表演精彩纷呈。本报讯(记者刘欣)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响亮的歌儿唱起来,优美的舞蹈跳起来,灿烂的脸儿笑起来!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2016年“乐之声”合唱节于5月19日...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