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白晓
41000小时现场调度零差错;5110天运行指挥零事故……凭借着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和不差毫厘的严苛要求,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品质管理室副经理潘超缔造了民航业的一个奇迹。
100余万架次航班安全起降
2003年,潘超进入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成为一名飞机指挥员。此后,经过对岗位的刻苦钻研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迅速成长。短短6年时间,就成为主指挥员兼带班班长。又一个6年过后,运行指挥中心品质管理室成立,他凭借着优异工作业绩晋升为品质管理室副经理。
运行指挥中心是机场的“大脑”,担任着所有航班的起降指挥工作,各个地面保障单位都要在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才能如行云流水高效而又精准的进行作业保障。指挥员这个岗位就是机场这个大“机器”上最核心的那个部件,责任重、压力大,指挥员每天要面对的工作量及安全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潘超和整个指挥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4年间,总计100余万架次航班在青岛机场安全起降,实现“零差错”。
“零差错”意味着事无巨细的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潘超同志上岗时随身携带的工作记录本是机场统一配发的,16开、60页一本,基本两三个月就要更换一本,14年来竟用掉了70本之多。细翻他的工作记录,你会发现,所有的大小事项,无一不有数据、有记录、有时间节点、有处置经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这一本本被字迹填满的工作记录本向我们清晰揭示出潘超的过硬本领是如何练就的。
不差毫厘精准执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是对机场保障工作的真实写照。对民航系统中的从业人看来,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偏差都将是一次保障失误!
从入职那天开始,潘超的心里就架起了一杆秤,对航班起降时间、对岗位流程操作的不差毫厘的精准执行是潘超恪守的信条。
2012年12月17日20时,降雪导致机场跑道情况低于起降标准,如果机场关闭,将造成多架次的航班无法落地以及航空公司的经济损失。时任带班班长的潘超同志分析了当时所有的气象数据,并作出了通过航班间隙进行跑道吹雪的精准判断,确保了当夜全部航班正常降落,没有任何航班备降其他机场。
2015年5月23日20:15分,恰逢青岛机场航班保障高峰时段。正在值班的潘超同志接到站调通知:CZ6762由沈阳飞往宁波的航班上一名旅客突发心脏病,需要紧急备降。潘超同志根据机场当天起降方向建议将该航班安排在最靠近飞机滑进的机位,缩短了飞机滑行时间,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该航班落地后,仅仅用了3分钟就滑到停机位,为病人成功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事后南方航空对机场方面的快速反应和大力配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指挥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飞机的准点和安全,在岗的每一天,从不马虎和懈怠,只有靠娴熟的业务能力才能一次次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置。”潘超说。
愿每一架飞机都平稳安全运行
在成为品质管理室副经理之后,潘超担起了培养下一代指挥员的重任。他带领着一批新的指挥员,从理论知识到日常工作,大到突发情况的处置,小到每一个电话的接听、每一次与机组的通话,他都会亲自指导,新指挥员的每一个动作他都能展开讲解,延伸出去。他成为一代新人眼里的标杆和榜样,他的思想也在影响着周围的新老同事。
在品质管理岗位上,潘超依然在不停探索。一天,他发现外场财务签单还是古老的纸质模式,要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精力进行数据的填写和核对,非常落后。他立即联系技术部门,计划从新的AOC指挥系统入手,实现签单作业流程电子化,来解决这个困扰科室多年的问题。
“我就是一个在不断前进的人,党旗上鲜艳的红色照亮着我的旅途,这样,我就不会迷失。”潘超希望把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好,希望在整个运行团队的通力协作下,青岛机场的每一架飞机都平稳安全运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薄克国本报通讯员闫杰舍身求法中国脊梁“从充满异域风情的苏门答腊到田园如歌的中原诗情画卷,东晋高僧法显的求法之路在方寸舞台间展开,令观众惊赞。”6月11日、1...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