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岛工匠”弘扬“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张晓帆
实习生秦文峰
32年坚守一线
滤沙、碳滤、多级精滤、灭菌系统、终端钛滤……饮用矿泉水时,只需要拧开瓶盖,但这背后却需要很多道工序。现任仰口生产基地经理的陶炼,每天都与矿泉水打交道,他在矿泉水生产一线一呆就是32年。
“老陶天天与大家同吃同住,始终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就冲这一点,我佩服他。”同在仰口生产基地工作多年的崂矿员工宗绪朝说,“老陶经常凌晨两点到车间巡检,别看他平时不声不响,可一进车间,那两只眼睛就跟放光似的。”
凭借32年积累的经验,陶炼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神奇的成绩。陶炼带领的仰口生产基地团队,多次获得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金牌团队”“先进集体”等荣誉。
仰口生产基地于1997年开始建设投产,拥有三条半自动生产线和70名的生产线员工。在当时拥有一条半自动化意大利线基础上,2005年,他带领维修团队不断创新改造,恢复了一条9000瓶/小时的半自动化生产线,为公司节约设备投资上百万元,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间,陶炼对1加仑生产线设备灌装机、旋盖机等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使其可以适应5.5L规格新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单一生产线的多功能化,不但为公司节约了30万余元的设备投资,而且也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
填补矿泉水行业空白
2009年,矿泉水新国标中增加了对溴酸盐指标的控制要求。“新国标出台之前,溴酸盐在矿泉水生产过程中很难控制,业内也没有现成资料可供参考,想要达标我们只能靠自己。”陶炼说,他带领基地维修、工艺人员,利用闲置物资自行设计和制作了一套水处理设施,经反复试验,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解决了溴酸盐控制的难题,从而填补了矿泉水行业关于溴酸盐控制设备改造方面的空白,并向青岛市饮用水生产企业无偿推广。
2011年12月,公司新引进了18000BPH全自动瓶装水生产线,按照生产计划,该设备要求2012年1月投入使用。陶炼主动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了整线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并投入生产运行,仅这一项,每年就为公司降低生产成本251万元。
该生产线出厂时,设备运行效率为85%,这一数字在当时已经处于行业前列,但陶炼并不满意。他对设备设计、安装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通过持续改善,这条新生产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稳定效率达到95%以上,最高效率达到99%,赢得了设备制造商的高度赞同和认可,并被制造商运用于其后的设备设计和安装工作中。
“工匠”要耐得住寂寞
如何把崂山矿泉水的生产线潜能发挥到极致?陶炼说,自己能做的,就是一心扑在生产线上,对每一个环节事必躬亲。“提到工匠,人们难免会联想到最近风靡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陶炼说,影片中有个细节,钟表组修复师王津提到,修复钟表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排查,反反复复好像永远没有尽头。干得时间长了,也就磨出来了。你要是坐不住,就只能改行。
“我眼中的工匠,就是能坚持,耐得住寂寞。”陶炼说,自己距离工匠精神还差得远,自己在基地这些年并没有做什么大事,如今被同事所称道的,在他看来不过是自己的分内事,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是工艺的追求,更能耐得住时间的磨砺。
“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坚持,这么些年从未做过半途而废的事情。”陶炼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历过崂矿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那时车间条件非常差,进车间一会儿衣服就能挤出水来,但他愣是坚持了下来。
在陶炼看来,“工匠精神”的关键在于品质、品牌和服务,他希望“工匠精神”在崂山矿泉水这个百年民族品牌中永远传承,“一个好品牌的背后,一定有强大的产品力作支撑,而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品牌内涵自然也会渐渐浮现,而服务能将品牌和品质更好地激发出来。”
新闻推荐
□记者薄克国通讯员吴留文报道本报青岛讯近日,青岛某外资企业13名职工到青岛市总工会反映,企业在搬迁分流职工的过程中,迫使每个职工写自愿辞职报告,不论工龄长短,一律只给...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