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6日讯(记者 曹明月)“无障碍通道”是为残疾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设施,体现着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8月11日是第七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让社会更多人关注残疾人出行,8月5日,由市残联主办、市肢残人协会承办的“体验无障碍,实现融合梦”无障碍考察活动举行,近40名肢残人士在志愿者的陪同和帮助下赴青岛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出行。
活动中,参加出行的肢残人士对青岛市内无障碍环境进行了体验,参观了青岛市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同时也感受到出行游玩的快乐。“通过出行,让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生活,展示残疾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鼓励、号召更多的残疾人勇敢尝试、走出家门,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同时呼吁社会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残障人士。”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李心军说。
“残疾人出行还是困难重重,如公交车,社会上现在没有装有无障碍装置的公交车,肢体残疾人出行只能通过好心人帮助,才能乘车,有时等四五辆车也没有热心群众帮助,所以残疾人出行十分不便,还比如马路、坡道,残疾人行道建设的不完善,不规范,视力残疾人和坐轮椅的残疾人无法正常行走,现在为那些无法出行的残疾人铺路、摸索,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残疾人在没有志愿者的前提下也能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据李心军介绍,在市残联的领导下,每年“8·11”都会组织肢残人士无障碍出行活动,从2010年至今,已举办了6次。本次出行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他希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起社会的关注,增强对无障碍设施的保护和维护。
据了解,泰安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于2015年注册成立,是省内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肢体残疾人协会,协会从就业、培训、募捐、残疾人维权等方面,为全市9万肢体残疾人保驾护航。协会成立以来,已有200余人正式入会。
新闻推荐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对中国足协封闭处理方式感到失望,此事完全可以采取公开公平的听证会方式;沿袭“家法”处置方式,想小事化了,但以往中国足球历程已经证明,掩盖问题和矛盾只能酿成问题...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