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海洋实时观测数据长期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用于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获得实时数据。
“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一个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这些数据无法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王凡说,“在去年年底的航次中,科考队员对西太潜标观测网的传输手段进行了改造。科考队员在水面上放置了一个数据实时传输浮体,它与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陆地。”
目前,被改造的潜标已经传输回190余天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潜标状态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压力等。
“潜标数据的实时传输将为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实时传输回的数据将提高海洋气候和环境预报的精度。”王凡说。
当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向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享西太平洋实时深海潜标数据。
据了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将把实时深海数据与现有深远海海洋环境预报模式相融合,及时修订温盐流和短期气候预报产品,提高海洋环境预报精准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将利用西太平洋实时潜标观测数据发展和改进海洋动力模式,开展深海海洋环境参数化等研究。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棘洪滩水库,站在水库堤坝上往下看,水位已经比较低了,透过水面,可以看到近岸水底的砂石,部分浅水区域甚至已经见底漏出土层。“堤坝上黑色的部分是设计水位,从这个位置看,能明显看...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