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川籍“渔二代”扎根青岛

来源:青岛早报 2019-01-11 04:56   https://www.yybnet.net/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从大山中走出来,这些来自四川的渔民们都经历了风雨洗礼,用脚踏实地的拼搏改变自己,给远在老家的亲人或一起在青岛奋斗的家人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一种奋发向上,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力量在激励着他们,更深层融入本地或是他们下一代的路。

渔船让生活从贫穷到富足

1月4日,早报记者联系到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系2016级的梅书军、李树楠、毕平平、寇中佳4名同学,他们用课余时间在崂山沙子口街道调研,和四川籍渔民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作出了《最后的渔村:沙子口外来渔民本地化之路》报告。 “我们了解和分析了他们生活的现状,感触最大的是,这些渔民和他们的渔船有了一种感情,这类似一种感恩图报的情结,渔船让他们的生活从贫穷到富足,他们舍不得放下。 ”寇中佳告诉记者,面对外来需要的转型,渔民们的思绪还是围绕着他们的渔船。

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在南姜码头卖鱼的四川籍妇女杨金环也有很多回忆。因为当初家里盖房子,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元钱,1992年,她和丈夫带着4个月大的孩子,跟着老乡来到青岛。 “我们能吃苦,有一次为了节省五毛钱,我背着孩子从姜哥庄一直步行到了石老人。”杨金环说,夫妻俩打工3年后,终于把3000元的债还上了。2000年,两口子狠狠心花了1万元从当地渔民手中买了条渔船,开始了丈夫打鱼、妻子卖鱼的生活,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

“在青岛居住了32年,这里的山好水好,还有我的渔船,它养活了我们全家人。 ”四川籍渔民鲍吉忠说,如果不出海,除了打零工,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他坦言,其实有时候打零工要比出海捕鱼赚钱多,也更舒服一些。但每到出海的季节,鲍吉忠还是会驾驶着渔船追风逐浪。 “这感觉好,这片海是我的,感觉海里的鱼虾在蹦跳着向我招手。 ”鲍吉忠说。

逐渐本地化的四川籍渔民

“刚开始到这里,我说话你们当地人听不懂,同样我也不懂你们的话,足足有两个月时间,只能靠着打手势弄明白,后来,我花了3个月时间跟着当地人学习,才慢慢听懂了一些。”杨金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起当年的尴尬事。而现在,让她自豪的是,卖起鱼来已经是另一种口音了,只要不是连起来的一句话,“黑头”“八带”“螃蟹”等单个的词汇蹦出来,已经无限接近青岛口音了。

1月6日是个周末,沙子口南九水河入海口,几名10岁上下的孩子在河边玩游戏,他们说的是清一色的标准普通话,只有当远处的家长用四川话呼喊他们时,才能让人知道他们是四川籍渔民的孩子,也可以称之为“渔二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渔二代”们已经鲜有从事捕鱼工作的,他们中年龄大的在30岁左右,年龄小的多在七八岁。

“孩子们主要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考上大学的,另一种是没考上大学的,分布在沙子口周边或青岛市区,从事快递、外卖、服务员等工作。还有就是仍在上小学、中学的小孩子。 ”四川籍渔民姚先生说,他舅子家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市南区一家川菜馆工作,另一个正在上高中,很有希望考上大学。

在本地上学、就业,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更深层次地融入,“他不愿意回老家,他生在青岛,长在青岛,习惯不了老家的生活了。 ”四川籍渔民王勇告诉记者,自己儿子今年13岁了,对四川资阳市的老家基本没有印象,偶尔假期回去看望爷爷奶奶,总是嚷着快回青岛,因为他一回老家就会不适应家里的气候环境。

老家或成“回不去”的地方

伴随着崂山区老旧渔船“拆旧建新、并小建大”,以及本地渔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少本地渔民不再出海捕鱼,而是改行做渔家宴、海鲜批发,崂山区的渔民群体也减少了一半以上。南姜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社区原先有400多名本地渔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了。

梦起梦落,有人选择了离开,有人选择了改行,还有人选择了坚守。他们在这里谋生、打拼,见证并参与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却未必追得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不管过得庸庸碌碌还是风生水起,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当他们老了,出不了海了怎么办。 “渔二代”们显然已经回不了老家了,他们这一代何去何从?

四川籍渔民老宋和妻子已经10年没有回老家了。在外漂泊多年,疏离的故乡,老家似乎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总想回去,但是来回路费加上给亲戚买东西,没个上万块是过不了年,再就是父母都已经去世,孩子们都在青岛,回去的心已经淡了。 ”老宋说,虽然他前些年还用积蓄在老家买了套新房子,但他发现自己更习惯青岛了。 “老家闷热,不像这边靠海凉快,水也没有青岛好喝。”老宋的妻子说,背井离乡在外打拼,手里有了余钱,孩子也已长大成人并且有了工作,最辛苦的时候过去了,他们可能就在这里守着自己的这条渔船捕鱼吧,一直等到老去那天。

专家观点

留住城市记忆需要更多包容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四川人群体也将成为青岛最后的渔民。他们本来是种地的,跑到青岛海边来讨生活,他们能不能融入我们的城市中,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包容度接纳他们,是我们这个调查的出发点。”昨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告诉早报记者,基于这个目的,他亲自指导学生完成了这个调研报告。王天定表示,从保留青岛的社会记忆、城市文化的角度讲,不应该让传统渔业彻底、完全地消失,“凡是向往青岛生活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他们在青岛都生活了30多年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规划未来。传统打鱼能不能转化为旅游项目,让对传统渔业好奇的人,跟着他们出海,使得打鱼不再是最终目的。 ”

青岛市情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市党校教授刘文俭认为,青岛在推进本地城镇化,也将迈入特大城市,其中外来人口会给城市增加发展活力,“我们的城市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把一些长期工作、居住在青岛的人,逐步转化为市民,这是一个方面。其次是渔业属于大农业范畴,单打独斗不行,当地政府可以引导,不光发展近海捕捞,而是积极发展远洋捕捞,走现代渔业的道路。 ”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孙启孟 陈勇

南九水河入海口的码头边居住了很多四川籍渔民。

临近年关,出海的渔船少了,多数停在码头里闲下来了。

新闻推荐

刘巧云国画艺术欣赏

刘巧云,山东青岛人。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报》青岛新时代艺术中心副主任,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神州书画院副...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川籍“渔二代”扎根青岛)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