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明清)青岛市人社局近日透露:该市通过整合人社、公安、民政、银行等20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大数据分析为主导,生物特征识别为辅助,社会化服务兜底的FAST认证服务体系。今后,社保卡消费、门诊医院看病等行为都可以被捕捉为认证依据,这一便民举措将惠及全市近200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
针对以往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金领取认证时间集中、期限固定的问题,青岛市创造性提出了“递延认证法”。大数据认证平台参照社保待遇水平,为每个人个性化设置认证服务期,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只要在服务期内捕捉到待遇人员可信的行为轨迹,该人员认证期限就依次往后递延。若在每个动态服务期内,大数据平台都能获取到待遇人员行为信息,该人员终生不需进行认证。
据了解,从去年8月开始,“青岛FAST认证模式”开始试运行,全市近200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中,88%无需主动关注是否具备领取资格.以往全市200万人到窗口集中排队认证,现在每月街道认证服务量不足100人,社区认证服务量维持在10人左右。
新闻推荐
本报3月21日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最新发布了市北区原港务局宿舍楼改造项目最新规划。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79万平方米,...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