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大学时,你的班主任是怎样的呢?是否只记得有辅导员而未感受到班主任的存在?在课程育人的维度,如今高校班主任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今年42岁的班主任朱轶杰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海尔朱”(德语“朱老师”音译),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好习惯,陪着大家一起吃早餐、上早读,甚至把课堂搬到了草地上。
关怀细微起早赶往学校陪学生吃早餐
朱轶杰42岁,2004年来到青岛大学德语系任教。谈起他,青岛大学外语学院2017级德语1班的同学们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上学期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陪同学们一起吃早餐。
记者了解到,朱轶杰家住台东,为了陪学生吃一顿早餐,他往往要6时30分之前就到学校。他不开车,常坐公交,有时为了信守承诺准时抵达学校餐厅,他必须打车出行。“我之前也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转变,从不吃早饭到养成了吃早饭的习惯。很多的医学科普知识告诉我们,不吃早饭对人体的影响是蛮大的。我发现班里一些同学有不吃早饭的问题,对身体和听课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经常感冒、爱打瞌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于是我便萌生了召集同学们一块吃早饭的想法。第一次全班25人来了16人,后来越来越多,直到全部到齐。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同学们把不吃早饭的习惯改掉了,能够自发地早起吃早饭,然后到教室一起早读。早饭按时吃,吃得科学营养,身体素质提升上来,感冒的少了,课堂瞌睡没有了,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上来。”朱轶杰说。
“刚开始我们不理解,朱老师解释说活动并没有强制性,只是在班级群里发消息倡导一下。我们不吃早饭主要是不想那么早起床,后来发现周围的确有同学去陪班主任老师一起吃早饭,慢慢地我们也被带动起来。等我们都养成了这种早起吃早饭的习惯,朱老师就不再来食堂了,他又开始在教室里陪着我们一起早读。”被采访的李同学说。
治学严谨倡导“无手机课堂”并坚持下来
“虽然我不直接负责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我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朱轶杰说,他倡导“无手机课堂”,在教室前悬挂手机袋,让学生把手机放进去,这项课堂规定的坚持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起初是强制执行,后来学生们慢慢理解了,也就自觉了,还自发购买了手机袋,养成了上课不玩手机的好习惯,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朱轶杰说。
记者了解到,无手机课堂虽然规则严明,但朱轶杰的课却不古板,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他的课经常会传出同学们欢快的德语歌声,有同学因为唱得好还被选派去参加演出。
朱轶杰还敢于突破教室的束缚,在学校草坪进行德语课教学,以天为庐讲授知识。“做口译练习的时候,我经常拉着学生到外面边散步边练习。两个人一对,绕一圈学校的剑湖就把口译做完了。”朱轶杰说,在室外上课的效果很好,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同学们心情也都比较放松。
以“德”寻史热心整理青岛历史资料
朱轶杰的另一个身份是德国历史协会德国海外历史分会会员。“整个青岛市的历史进程,都需要有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来支撑,资料既可以作教学用,又可以作科研用,还可以用于推广和科普宣传。”朱轶杰说,他长期致力于德占青岛时期历史档案及文物的收藏与研究,也曾从德国拍卖会上买回德文出版的关于青岛的书。市档案馆展览中心举办过《德国水兵在中国往事——朱轶杰德国档案文物个人收藏展》,展示了朱轶杰在留学德国期间收集的部分珍贵档案文物,向市民生动介绍了那段特殊的历史。为了传播历史文化,朱轶杰还经常把自己收集到的文物拿到课堂上,跟同学们一起鉴赏。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杨海涛通讯员李鹏
新闻推荐
早报3月27日讯3月30日14时,“音璇音乐”扬琴工作室(青岛站)首期扬琴艺术讲堂,将在中国(青岛)新媒体基地(徐州路77号)A座5楼多功能...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