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红护士长半岛记者徐军
青岛市中心医院的血液淋巴瘤科是青岛市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早的科室,知名度高,患者多是重病人。2002年,闫晓红从滨州医学院毕业,来到市中心医院工作。刚开始在医院多个科室轮转时,她的勤奋和专业就给众多医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轮转结束时,时任血液科主任就直接“点将”,要到血液科(后称为血液淋巴瘤科)工作。在17年的工作中,闫晓红和同事们一起舍自己的小家,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大“家”。
是名“强将”,也是知心大姐
工作后,闫晓红凭着一股肯钻研的劲头,成长迅速。2009年,她成为血液科移植仓的护士长。2010年,医院要建立新的移植仓,闫晓红被派往天津血研所学习。她将天津血研所移植仓的先进管理方式学来应用到医院新的移植仓的建设上,和科室医生一起,为青岛建立了一流的移植仓。2014年,闫晓红成为血液淋巴瘤科的护士长,带领27个护士组成了护理团队。
科室护士季春晓说护士长是“不怒自威”。每个月都要组织护理团队开一次宣教会、一次质控会、一次严格的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业务讲课,这些足以让不少护士“晚上做噩梦”,不敢放松学习。在大家心中,闫晓红更是“知心大姐”。一位护士突然生产,身边只有老公陪伴,闫晓红知道后凌晨三点往医院赶,打不到车就一路急奔,跑完五六里路脚都磨破了。看到一些贫困患者在网上筹款时,闫晓红和同事常常会给患者捐钱捐物。
温暖的团队,常常感恩患者
疾病是医患共同的敌人。为了让患者能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感受到温暖,闫晓红和团队做了很多温暖的事情。
一位女患者因刚做完骨穿不能动、不能喂奶,她一岁的孩子饿得哇哇哭,护士们就自己掏钱买来饼干喂孩子。还有一位患者住院时在哺乳期,她的丈夫心情低落,一开始对护士表现得很“不友好”。一次,女患者出现溢乳,一位在哺乳期的护士把自己的哺乳垫给了女患者。一件小事,让患者的丈夫全然改变了对护士们的态度。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
医患之间是心交心。“不要只看我们给患者做了什么,还要看到患者和家属给我们做了什么。”闫晓红说。很多患者和家属长时间住院几乎把科室当成家,帮护士修理抽屉,给护士送巧克力等等。2018年底,科室肖护士给患者们写了一封题目为《为了我们心中共同的家》的“感谢信”,感谢信中,列举了众多患者和家属们对科室的帮助和奉献的故事,道出了护士们的心声。
科室“女汉子”,却亏欠了孩子
作为护士长的闫晓红带领团队“尽心尽责”为患者,但是作为一个母亲,闫晓红可能自己都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
闫晓红和丈夫都在医院工作,常常会加班。儿子上幼儿园时,每天下午都是最后一两个被家长接走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闫晓红的儿子特别乐意去幼儿园,因为妈妈的“厨艺”太差甚至菜都做不熟,但幼儿园里的饭菜种类多还好吃。有一次闫晓红爱人出差她不得不去参加从没参加过的家长会,她找到了学校的门,但没找到教室门。“前段时间孩子考试没得‘双百’,但我想也不能给孩子提太高要求。我去开家长会,不还都找不到门嘛!”2016年11月底,40岁的闫晓红生二胎。一天早上,闫晓红按惯例巡视病房,突然,她觉得肚子开始频繁地疼,于是赶紧去医院产房,连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两个小时后,女儿顺利出生,大家都开玩笑说,“护士长是抽空去生了个孩子。”
工作累、忙,常常要为大家而舍自己的“小家”,但是闫晓红常常觉得自己挺幸福:医护团队里大家如同亲人,而医护和患者之间也如同亲人,看着患者们送给她们的锦旗,对她们工作的认可,再多的劳累也烟消云散了。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高晓飞肖玲玲报道本报5月9日讯5月9日上午,市南区在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了以“幸福市南安全...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