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手捧一杯凉品,小酌一口,由上而下,由内到外,清凉渗进每一个毛孔,一时间暑意全无。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消暑饮品,它们各具特色、口味不一,但都是最熟悉的夏日味道,当地人从小喝到大却乐此不疲,在品味清凉的同时,回味着夏天的记忆。
酸梅汤:宫廷的味道
酸梅汤,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夏日清凉解暑的上品。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现在人们喝到的酸梅汤是经清宫御膳房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饮料,后来流传到民间,它比西欧传入我国的汽水要早150年。
夏天喝酸梅汤是北京人的日常。梁实秋是地道的北京人,对酸梅汤情有独钟。“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各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梁实秋曾这样赞誉过老北京的酸梅汤,“冰糠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 ”
高本希也是北京人,年逾耄耋的他每年夏天都会来青岛的女儿家里小住,一是为了避暑,二是为了照看放暑假的外孙。在老高的记忆中,儿时的夏天没有那么多冷饮和冰糕,酷暑难耐时,最开心的就是喝一碗街角小摊的酸梅汤。 “老北京的酸梅汤小摊很有特点,售卖也大有讲究。 ”老高说,旧时老北京售卖酸梅汤的小摊用月牙形的 “铜招子”作为标志,以冰盏作为响器。 “冰盏就是两个小铜碗,小贩手拿冰盏敲出旋律,嘴里吆喝着‘玉泉山的水,东直门的冰。 ’听老一辈人讲,以前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每天由专门的水车和官员押送玉泉山的水从西直门进皇城。而东直门有当时全城最大的冰窖,冬天的时候卖冰的把冰储存在冰窖里,到天热的时候再卖。 ”老高说,小贩用玉泉山的水和东直门的冰作为叫卖的噱头,也让老北京酸梅汤名声在外。装酸梅汤的容器多为大瓷罐子,为了保持低温,瓷罐子被放在装满冰块的木桶之中。售卖时,用竹提子将汤汁盛入瓷碗。一碗下肚,酸甜的汤汁沁人心脾,再热的人顿时也觉得凉爽下来。
酸梅汤具有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的功效。每到夏天,老北京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酸梅汤,老高自然也不例外。“每年入夏,我都要到北京的老字号药店采购制作酸梅汤的原料,拿回家煮了喝。每次来青岛也都要带上几包料。”老高说,一般50克乌梅、35克山楂、20克炒麦芽、2克陈皮、2克甘草,配4克桂花和适量的冰糖,添加2到3升水,能煎出1升左右的酸梅汤。先煎乌梅、山楂和炒麦芽,乌梅最好破壳,水沸后煮30分钟。再下陈皮、甘草熬制10到20分钟,最后加入桂花再煮10分钟,关火后加入冰糖待酸梅汤晾凉后就可以装杯了。熬制出的酸梅汤难免有细小的残渣,饮用时用滤网过滤掉料渣,口感才最好。
甜醅子:发酵的产物
西北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 ”说的甜醅就是兰州的特色小吃——甜醅子。其味道酸甜,还带有淡淡的酒香,是兰州特有的解暑神器。
“兰州人的夏天是从一碗冰镇过的甜醅子开始的。”在青岛读大学的李冬冬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她一语道出了甜醅子在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夏天,在兰州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闻到甜醅子的香味。寻味而去便能找到卖甜醅子的小吃摊。摊上摆放着一口大盆,盆上盖着雪白的纱布,甜醅子的香味就是从纱布底下散发出来的。食客一落座,卖家就麻利地抄起小瓷碗,揭开白纱布,舀上一勺子干甜醅子,提起茶壶,兑入凉白开,再撒上白糖,不到半分钟,一碗甜醅子就呈现在食客面前。一碗甜醅子下肚,汤汁酸酸甜甜,麦芽嚼劲十足,暑气顿时消解。一杯不够喝,还可以免费续杯,连着喝上几碗,碗底的甜醅子仍然保有浓郁的香甜。每一口酸甜的汤汁都有麦芽陪伴,直到把它们全吃干净。
“这种特殊的甜品,多由燕麦或青稞制作而成,去掉它们表层的皮,清洗干净,煮熟晾凉之后加上酒曲发酵。当容器中散发出轻盈的酒香,甜醅子就发酵完成了。”李冬冬说,发酵好的甜醅子,每一粒谷物都鼓鼓囊囊、饱含汁液。如今,兰州人还开发出了甜醅子新的吃法,将甜醅子与奶茶结合起来,微带酒味的甜醅子,加上茶香与奶香,酸酸甜甜又清爽顺滑,只有亲口尝过才能理解兰州人为何对它如此迷恋。
广式凉茶:舌尖上的非遗
说起凉茶,北方人想到的多是超市里瓶装、罐装的饮料,入口甜腻,回味中带着芳草香。而在广东一带,凉茶的味道多是苦的,由一种或几种草药煎熬而成。金银花、菊花、山枝子、黄芩熬制的凉茶清热解毒,金银花、菊花、棉茵陈、土茯苓熬制的凉茶去湿气,罗汉果茶减轻咽喉疼痛,人参菊花茶益气健脾、补血安神。在广东,许多历史悠久的凉茶铺都是世代相传,凉茶的品种繁多,每一家的配方都不相同,药性也十分复杂,使凉茶的口味、功效各有不同。在广东人眼里,凉茶是治病的药剂,因病施药才是广东凉茶的本色。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茶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类被列入其中,这使得广东百姓家的寻常饮料成为一种得以传承的文化载体。
广东人老邢,在青岛从事15年的数控研究工作。为人耿直、少语是他给同事和朋友的印象。但谈起老家的凉茶,老邢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凉茶是广东人的救命水,口舌生疮、牙痛口臭要喝凉茶,头痛脑热、落枕腰痛要喝凉茶,中暑上火更要喝凉茶。 ”老邢说,一碗凉茶下肚,口腔里顿时充满浓郁的苦味,苦味之后便是回甘,整个人也立马精神起来。说话间,老邢喉头一动,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 “在广东,街边的凉茶铺比比皆是。两三平方米的小铺面里设施简单,柜台上放着标注着凉茶种类的暖瓶或水壶,招牌上则注明各种凉茶的功效和价格。 ”老邢说,广式凉茶注重火候,每锅要煲足五六个小时,煲好以后,还要焗上一段时间,这样煲出的凉茶,色泽浓郁、药材里的味道完全渗出,用瓷碗盛着,配着陈皮,一口饮下,药到病除。
“每个广东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因为生病而被长辈满脸慈祥地灌下一碗凉茶,然后苦得龇牙咧嘴的经历。 ”老邢说,他独自在青岛闯荡15年,喝不到地道的凉茶,身边也没有那个一直督促自己喝凉茶的人。对像他一样漂泊在外的广东人来讲,凉茶不仅仅是身体不舒服时的“救命水”,更是一种回忆。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于滈
新闻推荐
半岛新闻客户端6.0版来了! 深化媒体融合,打造智能传媒,20岁半岛再出发
半岛记者王菊2019年8月9日,半岛都市报将迎来20岁生日。20年深耕青岛,20岁风华正茂。这一天,历时三个多月精心研发的半...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