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坚守40余载,泥上刻出民俗记忆 不管是“实用品”还是“收藏品”,他只想把红陶榼子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9-09-16 02:36   https://www.yybnet.net/

李义琴教孩子们制作红陶榼子。

钢丝划线,勾勒红陶榼子轮廓。

这门手艺李义琴坚守了40多年。

各式各样的红陶榼子作品。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新闻视频。文/图半岛记者胡蕾

选土、打泥、勾样、雕刻、晾晒、烧制……6道工序,需经半个多月,一件红陶榼子作品才能完成。泥坯要反复捶打,雕刻不容一刀有失,这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精细活”,一般人做不来,而随着红陶榼子这件曾经的生活“必需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河套街道大涧社区的李义琴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者”之一,出自他手的红陶榼子细腻光滑、色泽锃亮、图案繁多。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义琴的心愿很简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握紧“家传”手艺“接力棒”

红陶榼子实际上是一种面食模具,榼子模内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荷花、莲蓬、金鱼、寿桃等等,将面团塞进去,就能榼出纹理清晰、花样好看的馒头。在以面食为主的胶东地区,红陶榼子曾经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

说起来也是门“家传”的手艺,今年65岁的李义琴家中老辈就做红陶榼子,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这种质朴的民间老物件有着天然的好感。“从我太爷爷辈开始家里就做红陶榼子,后来我小时候家里已经不做了,但我十七八岁高中毕业正好去窑厂工作,就又开始钻研创新这个东西。”李义琴说,在窑厂工作时,他和几个同伴一起,创新了很多新的红陶榼子花样,还试验过各种各样的泥土作为原材料,“做红陶榼子的泥一定要细,这样做出来才不渗水,有光泽。”

李义琴告诉记者,红岛一带使用榼子制作面食的历史十分悠久,榼子的原材料有木质、红陶和黑陶,但在当地最有名的当属红陶榼子。清末民初时,当地就已经出现了用红陶制作的筷子笼。“木质的榼子有的容易生霉,红陶榼子不会出现这个情况,而且不变形,用很多年都没有问题。”李义琴说。

年轻时,除了在窑厂工作,李义琴还做过电工、瓦工、铁匠,但无论做什么工作,红陶榼子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一项“事业”,他从不指望着这门手艺能养家糊口,单凭一腔执着热爱,他还在红陶榼子的基础上,先后琢磨出了红陶砚台、红陶笔筒、红陶筷子笼、红陶花盆以及各种小动物摆件等红陶作品。

“一刀刻不好就全废了”

“泥砸不好就刻不好,晒不好做出来就不发亮,如果刻坏了,修补上去的泥和原来的不是一体,烧起来也会裂掉……”关于做红陶榼子的经验,李义琴说起来总是滔滔不绝。

红陶榼子看似简单,但从取材到烧成,却要经过6道工序,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第一步是选土。经过李义琴的试验,他认准了大沽河与桃源交汇处洼地下的泥土是做红陶榼子的上好原料,取来土后,需要加水和好,用塑料纸包裹泥块放置三四天。之后是打泥,用橡胶锤反复敲打泥块,至少半小时以上,直到土坯变得密实坚硬,韧性十足,然后晾泥三四天。

接下来到了勾样环节,李义琴通常用自制的钢丝来完成轮廓勾样,除去多余的泥巴,凭手感进行抚平,勾样完成后须再晾两天才可进行雕刻。李义琴解释说,晾晒的主要作用是让泥坯去除水分,变得硬一些,这样刻起来才能“刀刀分明”。

雕刻环节是整个流程中最精细的部分,多年的经验,榼子的各种纹理图案早就刻在了李义琴脑海中,但在具体的刻画过程中,他依然要全神贯注,“一刀刻不好就全废了”,李义琴说,因为前期的各种捶打让泥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刻错新补一块泥上去,是无法形成一体的,所以,即使只刻错一刀,也要一切从头再来。

雕刻环节结束,红陶榼子也就已经成型了。入窑烧制之前,需要再放置几天让榼子完全晾干。在最后的烧制环节,对泥料石料的密度以及火候的大小把握都十分讲究。“这一块主要是凭经验来把控。”李义琴说。

从“实用品”到“收藏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红陶榼子最受欢迎的时候”,李义琴说,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木制榼子越来越多,且价格便宜,加上村里窑场关门,红陶榼子渐渐没有了市场。想想自己十七八岁进窑厂工作时,对这门古老手艺的“狂热”,李义琴不免有些怅然若失。“现在年纪比我大的手抖干不了这个活了,年轻的又没人愿意学这个营生。”和许多老手艺一样,红陶榼子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处境。

在李义琴的家里,大大小小图案各不相同的红陶榼子和砚台、筷子笼等红陶作品随处可见,简单的工作台上,还有正在创作中的作品。传承“家传”手艺也好,坚守兴趣爱好也罢,钻研了40多年,红陶榼子早已成为李义琴生活的一部分,平日里没事,他总要刻一刻,闲不下来。“不管怎么说,老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这是他的一份执念。

釉红细腻的红陶榼子,花纹简洁秀美。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极富实用性的民间生活用具,也吸引来不少民俗挖掘者和收藏者,成为不少人的收藏品。2017年,红陶榼子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义琴是传承人,这让他的肩上更多了一份使命。

除了在家里专心创作红陶榼子作品,李义琴还经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受邀参加各种活动,或者作为传统民俗老师给孩子们上兴趣课。凡是有活动、有课程,他总是随叫随到。课堂上,一块平凡无奇的泥巴,几把简单的小刻刀,李义琴的巧手总能换来孩子们的欢呼和赞叹声,每当被孩子们围着争先恐后问这问那的时候,李义琴总是笑得格外开心。

新闻推荐

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5G场景下数字智能综合执法体系 城市综合执法迈入5G时代

□记者张忠德报道本报青岛讯9月10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5G城市综合执法应用创新实验室签约暨“天际锐眼”智慧...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山东人最爱去青岛2019-09-13 09:56
评论:(坚守40余载,泥上刻出民俗记忆 不管是“实用品”还是“收藏品”,他只想把红陶榼子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