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从“草披房”到精装房

来源:金胶州 2019-11-22 08:48   https://www.yybnet.net/
任献文

“家里的房子基本收拾完了”。国庆节前的周六,父亲来电话说。

因为忙,我快一个月没回家了。而今天有点空,我就开车往家赶。上次回家时,父亲已把房间的家具全搬出来,院子里排布的满满当当。刚到家,父亲叫上我到镇上挑选地砖和墙板。“您快70岁了,还折腾咋?”我问。

“这房子翻建20年了,因为潮湿,石灰墙皮都酥了,一块块掉下来。来客人看看也不好,收拾一下住着也舒坦。”当天上午,我和父亲走了三家装饰店订购了材料。

现在,四间房被装扮成什么样了?这样猜想着,不觉一小时到家了。院子里早已收拾得井井有序,客厅门前水泥台阶上,整齐摆放着四双新拖鞋。“换拖鞋进屋吧,新铺的地砖,跟以前水泥地面不一样了。”母亲笑着说。

走进客厅,一块块80厘米见方的地砖被父亲擦得一尘不染、铮明瓦亮,崭新的墙板和花纹显得清新大方、淡雅美丽,卧室炕上新装了墙板、墙裙,只有沙发、茶几、衣橱等依然可用的家具显得略有年月。“这次收拾,物料加人工花了近2万元,1989年咱翻建这房子才花了1000元。从来到这个村,咱先后搬了4次家建了4次房。明天,新买的冰箱和超薄电视机就到了,我得好好看看国庆大阅兵。”父亲满脸笑容地说。

从进村时15岁的年轻小伙,到现在年近古稀、头发花白,50多年里父亲带领家人,辛苦劳作,勤俭持家,以勤奋改变着生活状况。1965年春天,爷爷奶奶带着父亲搬到这里,借了邻居家3间旧草披房居住。1966年春天,父亲和爷爷跟生产队申请,在大伙儿帮助下就地取材,用泥土做主要原料,建起两间矮小简陋的土打墙草披房。1970年,爸爸妈妈结婚,爷爷在两间房西侧又接上两间同样的草披房。这种房的土打墙约40厘米厚,房屋也就3米多高,很窄很小,卧室除了一铺火炕,再放个桌子,就剩下不到1米的过道了。而屋顶全是用麦秸草披成,下雨勤很快腐烂,不到两年就得换一次麦秸草。当时,有钱的户,屋顶上部用麦秸草,靠近屋檐部分改用两三行瓦片,大家叫它“瓦盖房”。

经过岁月的侵袭,简陋的草披房早已不见踪影,但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爷爷院里有棵又高又大的槐树,春天,满树洁白的槐花香气沁入肺腑,夏天,每晚可在树下找到十几个蝉蛹。爸妈的两间房里住着一对家燕,每年春天准时飞回来,孵育一窝窝的小燕子,我和弟弟经常蹲在门口看老燕子衔着蚂蚱喂黄嘴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和噗噗楞楞的翅膀声仿佛就在耳边……

1979年春天,父亲跟生产队申请了四间房宅基地,找了十几个青壮年伙伴一起夯土、打墙、建房。年幼的我负责用柴火烧水给大人喝,现场很热闹。他们用石头砌完房屋地基之后,垒上一层砖头,就开始用土打墙了。先用两块木板夹在两边构成一个“槽”,往里填满湿土后,就用大杵墩捣或石夯锤敲打,光着膀子,喊着号子,直到把墙土砸实打紧,然后拆掉板子再往上摞往上打。打实后,每层土约10厘米上下,总共得打30多层,才到屋檐位置,然后再交错垒上两层砖头,就开始起屋顶上大梁。这种带有砖头的土打墙草披房,村里人管它叫“灯笼框”,我想大概是有3层砖头衬砌做框架,当时也算很上档次吧。而现在,村里几乎见不到“灯笼框”和土打墙“草披房”了。

今年我才知道,1979年,父亲建这四间房,因为没钱缺檩条,不得已拆掉原先两间旧房卸下10根檩条做补充,而做“灯笼框”用的400块砖头,是用4辆大轱辘小推车出去30多里地花14元买回的。当时,砖头三分五厘一个,钱是父母省吃俭用,卖掉40斤小麦换来的。当年,生产队分口粮每人400斤,其中小麦每人每年只有40斤。当时,家里的院墙也是土打墙,院墙顶部用麦秸草编制覆盖,防止雨淋冲塌。建房之后,我家没钱安装街门,父亲就暂时用玉米秸和木棍编制一个,直到第二年攒够卖掉50多斤小麦买回木门。

那时候,父母不到30岁,在生产队里能干苦干,挣工分一直是全村前三名。1981年冬天,我们村实行大包干,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父母干活更来劲了。那时,两人耕种12亩农田,种花生、薅麦子、掰玉米、收地瓜……他们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里的收成越来越高。父亲说,“人勤地不懒,主要是咱赶上了好时候。”当年腊月,父亲和本村十几个劳力一起,连夜赶路17个小时到青岛铁家庄推窑泥,13天里,顶着刺骨寒风,他们吃地瓜干、住简易窝棚、睡草地铺,赚回了39元钱,父母用辛劳不断改善家境。

1986年1月,父亲凭技术考上镇里的技术员,每月有36元的工资,家里余粮也渐渐多了。1989年正月,父母开始翻建新瓦房,筹集了红松圆木、水泥、砖头、瓦块和水泥檩条等。当年秋天,我们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宽大的玻璃门窗通透明亮,不再像以前的窄小木窗,冬天贴上窗户纸,外面啥都看不见,屋子里黑乎乎的。

前几年,我们劝父母进城居住,他们不肯。父亲说,“家里有几亩农田,都是机械耕种,不费什么劲了,还有自己喜欢的小菜园和熟悉的老伙计。再说,乡村振兴力度不断加大,村里都是水泥路,进城、去镇上有免费公交车,在村里住挺方便。将来,很可能有城里人眼馋农村生活的那一天”。

从土打墙、草披房,到灯笼框、瓦盖房,再到砖混房、玻璃窗,我们住房的每一步变化,都印证着父辈的艰辛和奋斗,更折射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奋斗在追梦路上,我们倍感幸福和愉悦!

投稿邮箱:jjzzhengwen@163.com

说明:来稿请发至征文邮箱,并在“邮件主题”处表明“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字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单位(在校学生请注明所在学校、班级)、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82288600

新闻推荐

岛城爱书人 快来报名吧

我们的一生需要用无数的仪式来展现生活的意义,而在这些仪式里,不能缺少你我读书的样子。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和时尚青岛...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草披房”到精装房)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