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薄克国 报道
本报青岛讯 11月21日,青岛市人社局透露,今年以来,该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窗办理、一次办好”的要求,深化流程再造,针对基层单位办理工资审批业务需在各类证明材料、审批表格上加盖物理公章而产生“多头跑”“反复跑”问题,市人社局会同青岛市委组织部创新性地将电子签章技术应用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打造组织人事业务“在线填报、电子签章、网上流转、联合审批”的“不见面”办理模式。截至目前,共有81家市直行政机关、200家事业单位申请启用了电子签章。
工资审批业务由纸质盖章变为数据认证,网上审批通过后自动加盖电子印章并生成电子档案,基层单位业务办理的3个节点变为“点对点”的直线联接,较好地体现了“裁弯取直”的流程再造工作要求。
以青岛某大型医院为例,该医院现有在职员工3000多人。电子签章启用前,办理一笔工资审批业务需打印250张审批名册并加盖公章。据初步测算,电子签章使用后,该单位仅打印各类材料报表一项,全年最高就可节约纸张费用1200多元。如果再加上在本医院、市卫健委、市人社局等部门之间加盖公章而产生的交通费用,节省的行政成本更为可观。
位于市北区的青岛市供热发展中心办事员宋先生算了一笔账。电子签章使用前,他办理工资审批时,需要到位于市南区沂水路的主管部门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办理业务初审盖章,之后再到青岛市人社局进行业务审核盖章,往返需乘公交约2小时换乘3次花费3元,如直接乘坐出租车,往返大约花费1小时52元。如宋先生采用电子签章,无需在主管部门和审批部门之间反复奔波,预计全年可节省时间12—24小时,节省交通费约36元—624元。
青岛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如果所有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部门均通过电子签章方式办理人员计划、岗位设置、工资审批等业务,预计每年最多可节省行政成本600多万元。
电子签章在推动体系重构、机制创新,助推人事管理业务实现办公无纸化、业务协同化、审批秒批化、档案电子化的同时,还通过“技术驱动”的方式,推动改变过去机关事业单位“坐等上门”的传统观念,使服务由“被动”变“主动”,实现了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公务人员“公共事务服务者”的角色意识,提高了政务服务的办事便利化水平,对于转变工作作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闻推荐
形成名城保护“青岛模式” 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实施评估体系
11月26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