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大石村老石匠展示石匠技艺。
石匠的手因常年干石匠营生而粗大。
大石村水库也是由大石村石匠建成。
大石村石匠用的工具。
崂山遍地都是坚硬的花岗岩石,是青岛市重要石材建筑的资源地。自古以来,位于崂山腹地的大石村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石匠之村”。石匠,手工加工业行当之一,根据产品类别,分粗、细石匠两种。大石村的石匠便是以花岗岩等普通石材为原料,凿铳碾子、石磨、磙子、碌碡、石槽和建筑板材等粗犷产品者的粗石匠。在鼎盛时期,大石村里300多户居民八成多家里有石匠。
大石村的石匠号子铿锵有力
石匠,十匠之首也,干起活来总是号声震天、干劲十足。石匠们在开山采石的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步伐、提神鼓劲,常由上山领队者(俗称领山)结合抬石的步伐节奏带头喊号,采石队员们齐声应号,并配合运用铁锹不断移动石头。每当号子声响起,便仿佛有一群人在山上引吭高歌,使宁静的村落上空不时回旋着身强力壮的采石者们铿锵有力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匠号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起初的石匠号子比较复杂——“伙计们呀咱们一起来呀,加把劲呀哎嗨!拿大石头呀哎嗨!哎嗨呀哎嗨!一起用把力呀哎嗨!大石头呼呼地往外走呀哎嗨呀哎嗨!”
渐渐的,简化版的石匠号子也被运用到了采石过程中——“嗷来!(领)嗷嚎!(跟)嗷来!嗷嚎!”用词用句虽有所简化,但其气势丝毫不减。
这便是代代相传、响彻山间的石匠号子。
大石村的石匠精神坚韧有智慧
大石村的石匠精神是吃苦耐劳。从古到今,石匠这个行业都是最辛苦的行业之一。民间常说:铁匠黑,木匠白,石匠见天抡大锤。现在,只要提到过去村里的石匠们,所有村民都会由衷感叹:“当时那可是出大力的营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打石头就是他们的全部指望。为了生计,不管严寒酷暑,他们都会挑着铁锤、点錾、铁楔、炮钎和风箱,步行几公里到石窝子,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危险度极高的生产条件,日复一日地工作着。
大石村的石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大石村石匠在生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对他们而言,制作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是对技艺水平的考验,是技术的二次创造。以严苛的标准进行生产,保证每一块石头都能物尽其用、严丝合缝地与建筑融为一体——这不仅要求石匠们具有超高的技艺水平,还对石匠的生产态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大石村的石匠遵循手工行业的工匠精神,对自身技艺严格要求,也使得大石的石匠品牌嵌入了青岛市的每一个角落。
大石村的石匠精神是敦厚朴实。对于大多数石匠而言,解决生计是他们从事石匠行业的初衷。凭借手艺在行业内巩固自身社会地位、建立社会关系,是养家糊口的关键,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在他们看来,一个“石头活”多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把活干好了,人家自然不会亏欠。因此石匠们获得客户满意并不断有新客户找上门的,不只是他们高超的技艺,同样还有敦厚朴实的德行。
大石村的石匠精神是勇于开拓。一方面,勇于开拓的精神让大石村的石匠不断推陈出新、精进手艺,日积月累的实践和坚持使石匠们不断揣摩并完善了师傅传授的技艺,推动着石匠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依靠种植业生存的时代,面对耕地少、产量低的现实,大石人没有自甘落后停下奋斗的脚步,从生产大队时期,就派专人到市区“揽活”,积极宣传自身、开拓市场,勇于通过石匠技艺摆脱困苦的境遇。于是,石匠们纷纷走出崂山,甚至走出青岛,用辛勤的劳动谋求了生活的新天地。
大石村的代表性工程作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全国上下都积极响应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号召,工人们不被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有限的技术条件所打倒,奋战在工程现场,建起了许多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型工程。许多著名的国家工程,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与毛主席纪念堂等,都有大石村石匠锻造的印记。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凡是到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一定会被其中央伫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吸引,它的高大、宏伟震撼着每位游客。这座总高达37.94米的石碑,碑心是一整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雕刻着毛泽东亲笔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供全世界人民瞻仰,碑心的石料则来自青岛浮山,它的建成出自大石村以及全国各地优秀石匠之手。
大石村老石匠刘宗具作为青岛派往首都施工现场的三位石匠之一,也是目前这三位石匠唯一一位健在的,已有93岁高龄,他见证了大石村石匠历史上的辉煌一页。刘宗具师傅经过严格的技术审查,从众多石匠中脱颖而出,代表青岛成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主要负责纪念碑碑心西北角的加工工作。自1954年被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招工,一直到1957年,刘师傅光荣完成任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正是在心中坚定信念的支撑下,刘师傅克服了施工难度大、要求严苛的难关。“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别的工程,所以在心里就有保证,做这个活不是一般的建筑工程,一定要实心实意的。就像我们的工程周总理都去了,在跟前看了看,很了不起。”直到今天,刘师傅在谈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时任北京市长等领导亲自到现场看望施工工人的场景时,依然激动无比,眼神中满是完成国家使命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石匠号子从远古唱来,经历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已渐行渐远。大石村石匠的经历是大石村村民谋生历程的缩影,他们充分利用自然赋予,凭借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肯干、细致专业的态度换取到谋生来源,解决温饱问题,改善生活条件。随着时代发展,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传统的上山下山工作场景已不再现,石匠这一身份也将被定格为历史记忆,传统的石匠行业走到了尽头。作为物质文化的部分,它已经完成了使命;但是作为精神文化的部分,石匠精神将会世代流淌于大石村子孙的血脉中。(内容转自公众号文化崂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村落故事]
新闻推荐
狠下“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品质改善 新区综合执法局在市容秩序、牌匾、违建治理等重点执法领域战果斐然
半岛记者丁霞通讯员管清敏今年以来,按照青岛市委发起15个攻势的总体部署要求,在西海岸新区工位管委精确部署下,青...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