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署、有落实、见行动。干事创业的紧迫感让招商人员忽略了工作日和周末的区别。为了打好2020年第一季度招商引资“开门红”战役,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充分体现了“铁军”本色。
除了密密麻麻的行程单,新聘人员的精神风貌转变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上。据了解,在11月30日新聘人员会议召开当天,青岛高新区便印发了《机关作风建设五条规定》,对机关工作人员仪表形象、文明用语、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工作纪律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规范用语,完善了打卡考勤、请假台账,作出了具体、严格的纪律规定,并安排相关部门定期就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直接与绩效考核挂钩,以新制度、新要求严明工作纪律,努力提升机关精神风貌。
12月2日起,青岛高新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学习、大改进、大提升”活动,从多个层面开展理论学习,通过专题讲座、集中学习、自学等多种方式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改进工作作风”等主题,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形成学习研讨、意见征集情况报告,并召开全区作风建设大会,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全面展示青岛高新区机构改革后干部队伍的新形象、新面貌。
新形象>>>
咬定青山不放松,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窗口服务”是检验机关人员工作作风的“放大镜”。加快推进机构瘦身、人员瘦身,充分向功能区授权、赋能,为的是让管委会轻装上阵、提速增效。而在窗口服务中,我们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提速增效”带来的变化。
12月5日上午,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送到了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工作人员手中,前来表达谢意的是青岛智地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先生。据他介绍,公司办事人员是11月25日下午临近下班时才赶到政务服务大厅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大厅工作人员了解到公司开工时间紧迫,便主动提供了延时服务,加快了审批流程,当天晚上9点半就办结了相关手续。
“显真诚服务本色,为企业排忧解难”,锦旗上的这两句话,是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更是高新区为企业和群众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最好注解。
功能区改革以来,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继续坚持以“阳光政务、暖心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细化首问负责、窗口无权否决、帮办代办、延时服务等服务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务服务提速增效带来的便利。
当好“店小二”,念好“服务经”。不仅要让前来办事的人员享受“宾至如归”的服务,更要主动走进园区、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所急所需。
“要围绕企业做工作,竭尽所能当好企业‘服务员’,做到企业有所盼,政府有所应,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一流服务、营造一流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12月2日,在园区重点企业调研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情况时,李鸿雁强调,“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细节之处更见服务,“帮办代办人员比要办事的‘本家’还要着急”——入驻高新区的企业会有这样的感受。为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青岛高新区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帮办代办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保姆式“一对一”贴心帮办代办服务,变“企业群众办”为“政府办”。由帮办代办人员定期追踪项目进展,分析项目“堵点”,并协调各主责部门共同会商解决问题。
对企业的“保姆式”服务从招商阶段就已经开始,青岛高新区全面实现一线工作法,开展精准招商及产业化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等一系列的审批流程。
有政策、有服务,更要有平台,在青岛高新区大大小小的孵化器和企业孵化平台里,各类创新要素竞相碰撞,成为功能区改革中的一抹靓丽色彩。
新期待>>>
打造汇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借着腾讯的‘翅膀’,公司发展很快,在这一年里面我们干了三年的事。”青岛兔小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蕾告诉记者,公司是第一家签约入驻腾讯众创空间的企业,从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到互联网教育科技公司的顺利转型,离不开腾讯众创空间的支持。从2018年正式创立“兔小蕾”教育品牌,公司先后组织了多次“共享教育节”活动,在全国设立6个运营中心,线下服务2万多名学生;打造“陪伴课堂”,上线200多门在线课程,拥有近50万名线上用户。
以开放创新思维做好功能区改革这篇“大文章”,归根结底是要发挥功能区自身在创新、改革、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而各类孵化平台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也是汇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围绕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与华为、微软(中国)、甲骨文、腾讯、百度等10多个行业龙头合作共建孵化平台,依托领军企业在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引进重点产业上下游配套及关联项目60多个,集聚各类涉软企业1000多家,并与ABB、海尔等世界知名企业和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度探索产业升级和人才培育的新路径、新模式。
据统计,青岛高新区目前拥有各类国家级孵化载体16家,建成了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能够满足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创业兴业。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结果,青岛市有3家国家级孵化器被评为优秀(A类),其中2家来自青岛高新区,分别是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和青岛高新区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工研院连续5年获此佳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工研院累计孵化230家企业,在园企业维持在120家左右,共培养新三板上市公司4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30家、园区产值总计30亿左右,培养的孵化器内融资最高的明星企业融智生物,两轮融资分别突破1.3亿与1.6亿左右。
今年,青岛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为全省唯一区域(全国14个)获评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并被列入政策激励名单。下一步,借着功能区改革的“东风”,青岛高新区将持续厚植双创土壤,完善创新创业设施和环境,集聚内外部优质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助力各级各类企业创新发展。
打造新名片、拓展新空间、建立新机制、塑造新优势。以功能区改革为契机,青岛高新区将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布局,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不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打造成为全市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新闻推荐
433人站出“风铃” 2019青岛首届冰山之角风铃节启动,现场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433名市民和游客组成铃铛图形。文/图半岛记者刘红报道本报12月15日讯12月15日,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崂山区文...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