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施行四个多月,截至目前,市区64个街道、602个社区、4538个居民小区以及1866个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配置垃圾分类运输线路727条;设置废旧衣物专用处理设施1座,处理能力15吨/日;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已运行,日处理能力500吨;有害垃圾实现工业危废与家庭源危废协同处置,总体处理能力可达164吨/日;厨余(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2座,就地处理设施9处,处理能力360吨/日,初步形成厨余垃圾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布局框架。对其他垃圾实行焚烧处理,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7800吨/日,焚烧处理能力8400吨/日,市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配套标准有“法”可依
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有序的推进,离不开建章立制工作的加快推进。目前,除今年1月6日起正式施行的《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外,青岛市还配套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名录、投放指南、收集设施配置标准、定时定点投放导则等标准,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设施等工作进行指导。眼下,《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作业规范》已完成向社会征求意见,正式实施后,青岛市分类收集和运输作业规范将进一步提升。
分类投放设施升级
2020年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攻坚提升年,在优化分类投放设施方面,今年青岛市计划升级改造3000个标准化四分类投放桶点、撤销不规范垃圾投放点4000处,逐步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提升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和参与率。目前,已完成标准化四分类投放桶点改造547处,撤桶并点1108个。城阳区在前旺疃社区设置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密闭收集站,集分类垃圾称重、线上积分兑换、多媒体宣传、投放后洗手清洁、防雨、照明、监控、杀菌、除虫、除臭等功能于一体,有效解决了社区原有垃圾桶点过多导致的分类管理困难、分类效果差等问题。市南区绿岛嘉园推行“定时定点破袋”投放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明显提升,小区投放桶点的环境得到良好改善,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不断提高。
收运路线合理规划
在加强分类投放的同时,青岛市还加快了分类收运路线的规划打造。目前,市区已配置垃圾分类收运路线727条,其中厨余垃圾收运路线129条,餐厨垃圾收运路线61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建立了废弃口罩的投放、收运和处置体系,在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车站、广场等人口集中区域增设废弃口罩专用容器10600余个,配置专用车辆35辆,设置专门收运线路35条,累计收运1900余车次、7.5吨废弃口罩,全部无害化焚烧处置。
宣传动员“网红”发力
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的成绩与宣传发动工作持续发力关系密切。在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和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的同时,青岛市成立了11支市、区两级垃圾分类志愿宣讲骨干队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采用网络直播、钉钉群等形式,开展线上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全市共开展线上学习556个课时。此外,市城市管理局还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在继续开展“垃圾分类点亮绿色生活”2020年寒假征文活动的同时,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少工委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发起了“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减量”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少先队员身体力行,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行政执法典型引路
在开展行政执法工作方面,印发实施《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方案》,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开展专题执法培训,以辖区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等重要目标、区域为切入点,严格执法促典型,引导各区市打造了“1+1+N”垃圾分类执法典型引领区,推动各区市垃圾分类整体工作快速开展。疫情期间,组织全市综合执法队伍抗击疫情,对废弃口罩专用收集容器、乱丢乱弃废弃口罩等行为开展执法巡查。截至目前,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巡查宾馆酒店、商场超市、写字楼宇、银行窗口等点位6702个,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45份,行政处罚50起。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刘兰星
新闻推荐
本报5月14日讯14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八条新政。八项政策涵盖了影视全产业链全...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