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2岁的岛城市民安郁森眼里,小小的火车票是宝贝。从1958年收藏第一张火车票开始,如今安郁森已经收藏了4000多张火车票,种类包括了普通车票、站台票、退票、行李票……摊开他收藏的十几本票集,透过一张张小小车票见证着历史的大变迁。
1958年,刚满10岁的安郁森因为考了“双百”,得到了一次坐火车的奖励,妈妈带他从青岛火车站买票上车,坐到沧口站下车。第一次坐火车给他带来了很新奇很惊喜的感受,那张1角7分钱的火车票被他仔细地夹在一个笔记本里,成为他收藏的第一张火车票。之后他有了更多坐火车的机会,收集了更多的火车票,尤其是在1971年10月进入供销岗位后,坐火车出差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安郁森告诉记者,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全国各省市他都跑过,这些通往全国各地的火车票被他仔细收藏起来。安郁森骄傲地说,现在他收藏的火车票已经有4000余张,其中半数是自己坐火车得来的,其余的是跟亲戚、朋友要来的或从其他火车票收藏爱好者那里换来的。
一张1950年1月3日由张店发往博山的火车票是安郁森收藏的年代最早的车票,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火车票,票面价格是3100元。此外,还有一张1958年从上海到芜湖的票面价格54200元的火车票。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市面通用的还是旧币,一万元相当于1元。 ”安郁森说,最早的火车票都是选用硬纸板制作,上面还印有盲文,票面上有一杠、两杠的标识,一杠代表普快列车,两杠代表特快列车,而车票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红色车票代表一般火车,白色车票代表慢火车、绿色车票代表城际火车。 ”安郁森说,这种标识和颜色的区分都已经成为历史了。
说起火车票的发展史,安郁森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票在纸张、印刷、防伪等方面进行了多次重大变革,售票检票方式也在不断更新,“第一代火车票是纸板式的,售票员坐在鸽笼式柜台里,印刷好的火车票一格格放着,售票员要根据旅客的要求在车票上印上日期、地点。这种火车票使用了50年才被第二代纸片式车票代替。 ”安郁森说,这些小小的火车票反映了我国铁路发展的历程,从他收藏的列车时刻表里可以看出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从火车票的面值变化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印刷制版技术的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6月7日讯由于目前处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流行“云”毕业照。6日晚,青岛大学新媒体团队设计的新颖“云”...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