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海面滑行新华社发
机组人员走下飞机
7月26日10时许,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山东青岛团岛附近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这是AG600飞机继2017年陆上首飞、2018年水上首飞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也为下一步飞机进行海上科研试飞及飞机相关性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与内陆水面相比,海上起降环境更为复杂多变,飞机既要克服高盐度潮湿环境,还要应对水体密度差异、海面波涛浪涌等新情况。此次海上首飞试验,全面探索了海上试飞技术和试飞方法、检验飞机水动性能和水面操控特性、检查飞机各系统在海洋环境中的工作情况,并收集海上飞行数据,以支撑后续相关工作。
“鲲龙”AG600是我国研制的可用于森林灭火、水上/海上救援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搜索范围广、搜索效率高、安全性好、装载量大等特点。它既可在水面汲水,也可在陆地机场注水,最多载水12吨;单次投水面积4000余平方米,一次性可救护50名遇险人员。
“鲲龙”AG600海上首飞
3大看点
作为中国“大飞机家族”的一员和国内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AG600飞机是构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海上首飞的成功,为它尽快投身一线实用奠定坚实基础。
看点1
蛰伏645天,“鲲龙出海”成色几何?
7月26日9时许,山东日照山字河机场上,“鲲龙”AG600静待起飞指令。“按计划执行海上首飞。”随着清晰洪亮的放飞指令,飞机的4台国产发动机动力全开。蓝白色相间的机身徐徐滑行,速度越来越快。飞机随即腾空而起,向着试验海域飞去。
抵达青岛团岛海域的AG600飞机,逐渐降低飞行高度,V字造型的船型机腹离海面越来越近,10时14分许平稳降落在海面。约4分钟后,首飞机组操作飞机逐步回转机身、调整机头方向。AG600飞机又开始加速、机头上昂、再度腾空,飞向出发机场。随着AG600飞机平稳降落在日照山字河机场,海上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10月20日,AG600飞机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实现水上首飞。645天后的海上首飞,让“鲲龙”迈过一个重大里程碑节点。“成功完成海上首飞,标志着我们向项目研制成功又迈出关键一步。”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罗荣怀表示,AG600飞机将填补我国民用航空器和应急救援、自然灾害防治重大航空装备空白。
看点2
水上首飞已成功,为何还要进行海上首飞?
两次首飞的“水”不同。航空工业AG600副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试飞中心主任刘颖说,与内陆水面相比,海水盐度、密度和风浪都有很大不同。“譬如海水密度大、湖水密度小,在同等飞行条件下,飞机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起飞时需要克服的阻力并不相同。”刘颖表示,海水对飞机的反作用力会更大,直观体现为飞行机组会感觉海水“偏硬”一些。
执行任务的首飞机组视觉感受和操纵要求不同。海面较湖面更为开阔,飞行员在降落时选择参考点不如湖面容易。“海上试飞要求机组全面考虑风向、风速、洋流和浪涌,以及高温、高湿、高盐环境的综合影响。”首飞机组机长赵生说,飞行员只能基于对飞机飞行特性充分了解后,通过丰富经验来决定海上降落路径。同时依靠飞行员的细心而又准确的操纵,保证飞机起降过程中保持运动状态稳定。
飞机的验证任务和使用环境不同。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研发中心总体部副部长程志航说,水上首飞主要是验证飞机各系统在水面的工作情况,并初步检查飞机水面起降操稳特性及性能,为后续飞机用于森林灭火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供支持。“海上首飞重点检验飞机喷溅特性、抗浪性、加速特性和水面操纵特性,检查飞机各系统在海洋环境中的工作情况,并收集海上飞行数据,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支撑。”
看点3
三试三捷,“鲲龙”何时投身一线?
2009年立项的AG600飞机,经历了2017年陆上首飞、2018年水上首飞、2020年海上首飞后,研制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样的三试三捷,得来颇为不易。今年本是AG600项目研制的攻坚年,也是实现项目总目标的关键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项目研制的节奏。受疫情影响,位于湖北荆门的漳河机场一度处于封闭状态,AG600飞机的维护工作一再延后,海上首飞前的试飞科目无法如期开展。
作为“大飞机家族”一员,AG600飞机凝聚着全国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数以万计科研人员的汗水与智慧。为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各项目研制相关方紧急调动起来。在珠海市、荆门市、青岛市、日照市支持下,多支队伍采取“点对点”包车的形式,顺利奔赴科研试飞及海上首飞试验现场。经过56个昼夜奋斗攻坚,6月26日AG600飞机顺利转场日照山字河机场,全面进入海上试验、试飞阶段。
“今年确定了AG600要完成海上首飞等总目标。后续项目研制全线将全力以赴加快研制进度。”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陈元先表示,AG600项目将开展灭火型试验,计划2023年完成灭火型研制,并尽早投入使用。
记者探“鲲龙”
独特造型造就AG600独特能力
AG600代号“鲲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既能上天又能入海,这样的能力到底是如何而来的呢?在此次海上首飞之前,央视记者近距离探访了AG600,了解“鲲龙”的独特之处。
AG600最大的特点就是机船结合,如果把它分开来看,上半部分就是一个有着4个涡桨发动机的飞机,而再看下半部分,它就是一个船的造型。AG600机翼长度达到38米,机体高度超过了12米。要让这样的庞然大物能够自如地上天入海,工作人员为AG600进行了大量独特的设计。
和普通的飞机在外观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飞机翅膀下面有两个大型的浮筒,这主要是为了AG600在水上起降低速滑行的时候提供一个支点,来保证飞机的平衡。AG600在水中航行,不仅姿态要稳,更要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其中一个关键设计就是如何减少浪花对机体的影响。航空工业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现场副总指挥赵静波介绍,浪花对飞机的喷溅打击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要控制它,不能打到飞机的螺旋桨。所以这个飞机用的是一个上单翼,不像传统民航很多是用的下单翼。
水的密度比空气密度要大800倍,因此AG600在水中航行时所受到的阻力也比在空中大得多。为了减小水中的阻力,工作人员在飞机底部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结构——断阶。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研发中心总体部副部长程志航介绍,断阶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水和底面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层,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减少飞机底面和水面之间的吸附力,吸附力减少能减小阻力,摩擦力也会变小,这样的话能让整个飞机在高速的时候尽快离开水面。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
新闻推荐
早报7月24日讯青岛市博物馆喊你穿古装来夜游啦!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夜色青博”主题夜场活动将于7月31日至8月23日每...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