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为学校数学“大师傅”,带出的徒弟、徒孙遍布数学组;基础再薄弱的班级到了她手里,迅速“逆袭”成为数学强班;让家长头疼的“淘气包”交给她,轻松化作“绕指柔”……在学生和同事们眼中,青岛东川路小学资深班主任刘宝玲是真正的“宝藏老师”。永远比别人“坚持一点、扎实一点、用心一点”的她,将这些“一点”坚持了33年,成就了自己满满的“技能点”,成功俘获了学生和同事的心,更让家长们成为了“刘老师铁杆粉丝”。
跟自己“较劲”:
“半路出家”老师成数学“大师傅”
1987年,17岁的刘宝玲成为一名民办幼儿园老师。1999年,完成了青岛幼儿师范民师班进修的她被分配到青岛东川路小学,完成了从民办到公办的身份转变。“那时我们小学还有附属幼儿园,当时的领导让我设计一节数学课,试听完后觉得非常满意,当下就拍板让我直接担任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为了能带好小学数学课,“半路出家”的刘宝玲开始了对数学教学的钻研。对照着数学名师华应龙的教学录像带,一点一点“抠细节”;仔细研读《小学数学教育》等杂志上的教案,根据学生学情做教学设计;到老教师们的课上当“旁听生”,跟着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刘宝玲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开始备课时,每节课都要费一番脑子,力求自己的课堂充实、有趣、精炼、专业。
“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把名家的教学设计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思考进行融合,多用数学语言,在一节节课的渗透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把一截萝卜切切拼拼,形象地演示圆柱体与正方体体积之间的转换;在盒子两边绑上可伸缩电线,通过无线拉长展示平行线的特点……21年的时间里,就是凭借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自我“较劲”,刘宝玲的数学课堂成为了同行眼里的“模板课堂”,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趣味课堂”,她带的班级,无论数学基础多薄弱,最后总能“逆袭”成为数学强班。她也从“半路出家”的数学生手成为了学科“大拿”,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开始给年轻教师当师傅,多年下来,刘宝玲的徒弟、徒孙、曾徒孙遍布学校甚至全区的数学组。
学校有个传说
没有刘老师“捋不顺”的班
“刘宝玲老师是我们学校真正的宝贝。”在校长张惠娆的印象中,除了对数学教学的不断钻研外,刘宝玲更让人动容的还是对学生的全情付出和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孩子出生2个月,就返回工作岗位,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女儿整个学生时代,她只去开过2次家长会,甚至因为去学校太少,女儿的老师只认识爸爸不认识妈妈……这份对女儿愧疚的背后,是刘宝玲对班里孩子的全情陪伴。每接一届新班,刘宝玲都要全员家访,最多的可以去到三趟;对于学科薄弱的孩子,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补课,从30分到60分,不催促不施压,一点点前进她都要给予百分百的鼓励。
在东川路小学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再不好“治”的班到了刘宝玲手里都能“捋顺毛”。一段时间居家学习返校后,孩子们原来的学习习惯、学校规范“大打折扣”,刘宝玲就给孩子们耳朵上“挂个小喇叭”,每天跟在后面嘱咐强调,“逼着”这群有些“放羊”的孩子们再“上套”;新接手的班级上课热爱“接话”,常常打乱老师的授课思路,刘宝玲就给孩子们课桌上贴“红绿灯”,一个月一调整,每天计算加分,小小的进步都被刘老师记录在册,看似幼稚的做法,孩子们却偏偏吃这套,一段时间班里上课秩序井然到让其他老师惊叹。
33年班主任生涯
换来“铁杆”家长主动给她“打包票”
从教33年担任班主任33年,作为全校最资深的班主任,刘宝玲收获了孩子和家长们最真心的认可。“原来我们班有个小姑娘被选入了市女子足球队,每天上午来校上课,下午去城阳那边练球。看孩子来回折腾,我特别心疼,后来孩子毕业时她爸爸告诉我说,孩子就是因为舍不得我,宁愿折腾也要每天来回。”刘宝玲还记得,就是这名小姑娘,一次在外地参加比赛返青后,一下飞机来不及回家,第一时间来到学校,就是为了把自己手里的鲜花送给刘宝玲。
让很多老师们头疼的家校沟通工作,在刘宝玲这里从来不是难事。“只要你真心为孩子好,家长们一定会接纳你,给你最大的支持。”每一届学生刘宝玲都会百分百付出,也会收获家长百分百信任。曾经带过的一届班级,考虑到全班孩子到了高年级,需要为下一步升入初中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家委会主动找到刘宝玲,拍着胸脯给刘老师“打包票”:“刘老师,您只管带着孩子们学习,其他的所有事情,我们家长全都包了,一点都不用您操心。”33年,做的很多,说的很少;33年,付出的很多,记得的很少……刘宝玲老师就是这样一个需要走近了解才能挖到宝的“宝藏老师”,也正是这份“宝藏”让她拥有了无数的学生和家长铁杆粉丝。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王晓雨
新闻推荐
今年青岛市教育局还出台助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教育攻坚行动方案,在2所高校设立工业互联网学院、1所高校成立工业互联...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