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氏海诺口罩生产线。
胡博的创业团队正在进行测试。
营商环境
不断学习取经改进提升自家产品,成了企业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有失败,但是创新带给企业更多的是跨越式的成长。”赵辉感慨道。
五年间,一个个像海氏海诺这样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龙头,一个个富有朝气的瞪羚、独角兽企业,一大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成为青岛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创新力和最有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不久前发布的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青建集团等12家青岛民营企业入围,较去年新增4家,占全省比重12%,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而在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新一期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中,青岛6家独角兽企业入选,数量位列北方第二。
青岛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活力的不断提升,也吸引了资本市场与各行业头部企业关注的目光,前来青岛投资兴业,成为城市合伙人。洪泰基金、同创伟业、鼎晖投资等争相落户,华为、商汤科技、正和岛、华夏基石等整合产业资源和智库资源,菜鸟网络、便利蜂、竹云科技等新经济企业纷至沓来。截至10月末,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1.6%,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57.6%,全市民间投资在建项目3745个,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
获高瓴资本超8.3亿美元B轮投资的京东健康,拟在青岛投资13亿元,建设包括京东健康-百城千店(院边DTP药房)青岛区域总部项目、“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化运营整体解决方案项目、综合性产业基地项目。“如能顺利落地,将成为京东集团回归港股后在国内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京东健康副总裁袁毅如此评价青岛项目。
人才乐土
人才大门常打开
技术咖、打工者都有舞台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如果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青岛“新经济”的动力引擎,那么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截至10月底,青岛全市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34.31万人,同比增长25.73%,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82.52%。与此同时,青岛获评2020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青岛蓝海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大数据研发、人工智能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20青岛创新节上,公司展出的国内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青少儿AI编程教育系统,因编程语言打破国外垄断,全部为自主研发,以其良好的互动教学体验,大放异彩。凭借该产品,蓝海软通成功布局全国近百家教育装备商,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开发追随者到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引领者的华丽蝶变。
“软件开发人才曾经是我们最大的难题。”公司董事长薛莉娜还记得,创业之初,公司不缺项目缺人才,那时在青岛举着钱找ios、安卓的技术工程师,却是凤毛麟角,只能高薪从北京挖人。
企业在人才对接方面的困难,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当时主管部门给予了很多信息支持,还鼓励我们带着项目去杭州参加创业创新大赛。”薛莉娜说,在企业凭自身实力斩获业内奖项的同时,青岛市级蓝色经济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青岛市软件开发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青岛市级专家工作站等相继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落户企业。
通过这些产学研对接通道的建立,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院士团队及教授团队、国外顶级数学家团队成功与蓝海软通达成合作,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的同时,更为企业导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流量”。
“目前我们70余名员工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7岁,其中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占30%以上。”薛莉娜表示,人才的导入实现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累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近三十项;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0余项。
在2020青岛创新节上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中明确,向一切人才敞开大门,集聚更多高知识水平、高能力素质的人才,共建、共创、共享“青春之岛”。正在建设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不仅是高学历“技术咖”实现豪情壮志的舞台,也为许许多多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搭建了破壁逐梦的平台。
近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提出全面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规定要求,聚焦工业互联网向下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向上承载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激发工匠人才活力。
在市北区杨家群,有一家以生产大型连续模享誉业内的模具企业——青岛雄风实业有限公司。在2020年山东省工人先锋号评选中,凭借20多项自主研发的模具专利,青岛雄风实业有限公司钣金模具装配组成功当选。而这个班组中,95%为农民工,钳工、磨床工等车间工人从平平无奇“打工人”完成了技能人才的大变身。
雄风实业钣金部部长佟国东就是其中一员。2007年,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拿着机械专业专科文凭的他进入企业,从钳工干起,到班组长、装配主管,2016年正式被任命为钣金部部长,今年他的部门结构调整,人员增加到了近80人。从一名普通打工人到团队管理者,佟国东的技术实力在企业内部有目共睹。他参与多项专利研发,个人还申报了四项专利。带领团队不断进行技改提升,通过对连续模具生产自动化改造,原来需要多工序、设备、人员参与的模具生产,仅需一人便可完成,生产效率更是从日产两三千件提升至一两万件,产能翻了近十倍。
如今,33岁的佟国东年薪超过20万,在青岛成家置业,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打拼经历,他感慨,赶上了好时候,“工会经常组织员工培训,企业也给了我们很多提升机会,政府对于产业技能人才方面的扶持激励举措也很多,打工人只要肯学习、有技术,一样可以在这座城市有好的发展。”
在青岛开办一家公司,办完工商、税务、人社整套流程需要多久?答案是1个工作日。
“优化政务服务、不断降低创业者在青岛投资创业成本的同时,更要对创业者最关心的落户、居住、办公场所、生活补贴、金融扶持等方方面面做好超前谋划、全面考量,不断提高青岛的创业‘性价比’。”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传华表示。
不只是简政放权,当前青岛着力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等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在全国率先出台方案闭环推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广泛邀请民营企业家和商协会代表参与相关决策,搭建民营企业“市委书记信箱”“青岛政策通”等政企沟通平台,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总而言之,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面科学把握好“度”,“让企业家感到舒服”就是青岛对民营企业的态度,而企业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策赋能”的效果。
“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对接服务,开阔了企业思路。”对于近两年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企业的扶持和培育,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田满昌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畜禽养殖设备研发企业,以往企业大多时候是“闷头自己干”,跟政府部门缺乏沟通互动,虽然每年投入巨大的研发经费,企业管理人员也经常会收到一些政策材料,但常常由于不知道如何操作,对于畜禽工程领域农机补贴、技术支持及科技专项等奖补只能无奈放弃。
“这两年政府跟我们企业有了专门的对接人,不仅提前帮我们对号入座,把企业符合条件的奖补政策第一时间送上门,还会手把手教给企业如何办理、怎么获取等具体的操作流程,让企业在切实享受到相关政策福利的同时,也有了利用好政策促进自身发展的意识。”田满昌坦言,相关部门从送材料到送指导,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补贴收益,更多的是打通了企业的资源通道,为企业发展提速增添动力。如今,作为肉鸡养殖设备、养猪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绝对第一,大牧人在2020青岛创新节期间公布的2020青岛高企上市潜力10强榜单中,位列其中。
“十三五”期间,青岛成立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出台民营经济议事规则,梳理完善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和政策体系,搭建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平台,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良好环境。特别是2019年以来,青岛壮大民营经济攻势全面起势,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民营企业家信心持续增强。
在青岛,按照“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理念,为企业站台、为项目站台已经成为常态。仅2019年,青岛市领导对接企业就达2678次,34个部门和区市主要领导对接项目4326次。青岛先后制定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将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链交给民营企业牵头设计,这在以营商环境著称的南方城市中也极为罕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青岛还率先搭建“18+N”政策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帮扶民营企业复工复产,表现出的应变力和政策出台速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2019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的18个指标中,青岛达到优良以上水平的有14个,其中保护中小投资者、劳动力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3个指标作为标杆在全国推广。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青岛民营经济,未来可期。
新闻推荐
今年青岛市教育局还出台助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教育攻坚行动方案,在2所高校设立工业互联网学院、1所高校成立工业互联...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