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2月20日讯 “中风”“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发病后抢救时间是最关键的。12月19日,“青岛市脑卒中急救地图3.0版”在青岛市卒中质控年会上公布,这是青岛市从2017年发布该地图1.0版本后的再升级,全市28家医院纳入3.0版脑卒中急救地图,形成急救网络,借助其精准导航,可以让患者在第一时间找到距离最近、技术最优的医院,进行及时干预和院内精准检查与救治,最大限度赢得抢救时间,保证抢救质量。
救治脑卒中新增6家医院
“‘脑卒中急救地图3.0版’最大的亮点就是,这次纳入的28家医院都通过了国家脑防委或山东省脑防委或青岛市卒中质控中心的评审。”青岛市脑卒中质控中心主任、青岛市市立医院副总院长谭兰介绍,所有卒中中心都可以进行超急性期静脉溶栓,高级卒中中心可以进行动脉取栓,动脉内膜剥脱,血管支架植入,动脉瘤夹闭或动脉瘤栓塞等治疗。
谭兰介绍,3.0版本和去年发布的2.0版本相比,增加了6所医院,这些医院都具备了救治脑卒中的能力和设备,患者就近去治疗更便捷,所用的时间更短,时间越短病人得到救治的效果就越好,致残率和致死率就更低。
记者注意到,“脑卒中急救地图3.0版”中,全市高级卒中中心有10家,示范防治卒中中心有2家,卒中防治中心有10家,这些医院分布在全市各区域。 “根据这张地图,患者家属或120急救医生,能更加精准地按照医院的救治能力和病人的发病距离、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筛选出一个救治病人的最佳路径。”谭兰介绍,卒中救治讲究的是时间,患者来了以后,第一时间进行评估,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专业的绿色通道,不做一点耽搁,把病人的血栓能够溶开。
溶栓数量比两年前翻两番
“自2010年起,青岛市逐步推动脑卒中中心建设工作,2017年6月18日,率先发布青岛市卒中溶栓地图,打造‘脑卒中黄金1小时急救圈’;2019年2月23日,再次发布青岛市卒中地图2.0版,成功地与国家脑防委卒中地图对接,为病人院前急救择院提供精准导航。”青岛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赵宝玲介绍,卒中急救地图3.0的发布,将对于加快青岛市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提升脑卒中防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期发布的 “青岛市脑卒中溶栓地图”,有20多家医院联合参与,与“120”急救院前救治体系结合,在青岛各区市形成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脑血管疾病快速救治网络,在统一的脑卒中信息共享平台上,这20多家医院的院前急救与卒中中心的信息实现共享联动,青岛市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打造了“脑卒中黄金1小时急救圈”。
“与2016年相比,平均入院至溶栓时间缩短至45分钟以内,达到国家标准,转运病人数量翻倍增长,2020年全市溶栓病例好转或痊愈率达到85%,恶化或出血率为15%,死亡率降低至1.5%。 ”谭兰介绍,通俗说就是,青岛市整个溶栓的数量已经比两年前翻了两番还要多,溶不开的还可以取栓,取栓的数量也翻了几倍。
脑卒中的死亡和致残率高
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现患和曾患过脑卒中人数为1242万,患病后存活人群中7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我国的脑卒中病人还在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脑卒中患者发病,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以及吸烟者、糖尿病患者等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如果脑组织供血中断,每耽误半小时,就有大约12%的患者失去恢复的机会,致残率、死亡率大幅提高,在发病3-4.5小时内,通过溶栓或介入取栓早期开通血管,是决定脑卒中患者生死存亡的关键。 ”谭兰介绍,未来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需要继续强化防治观念和重心的转变,要不断加强与心血管疾病防治和高血压疾病防治的横向合作。(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通讯员 张瑄)
新闻推荐
日前,青岛市政府印发的《青岛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动方案》中提到,将加大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壮...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