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片:
李华军,男,1962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兼任国际涉海合作研究联盟的秘书长、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青岛高级专家协会会长。
30年来,李华军一直在与海洋这条“蛟龙”博弈。
有时候,大海像是一个恬静的婴儿,一旦发怒,它瞬间变成了肆虐的蛟龙,狂啸着像要吞噬一切。在海洋中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海堤、码头、人工岛、采油平台……时刻都面临着风、浪、流、潮等环境因素的干扰与破坏。
这些年,李华军和团队要做的,就是守护海洋工程以防受到“蛟龙”的“伤害”。
十年间,李华军带领团队,构建起了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这是一个“从头到脚”的安防概念,比如创建了三维悬浮泥沙和地形演变模型以及三维浪、流、沙耦合模式,提出了环境友好型海岸结构水动力分析与工程设计理论,研制了能有效抵抗波浪冲刷和沉降变形的新型滩浅海结构,推动了近浅海油气田的低成本、高效开发。
提及科研中发生的故事,“油田平台振动”让李华军记忆犹新。1999年,李华军在南京开会时,得知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问题,这一问题被列为“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当时,李华军主动与埕岛油田取得联系,承担该平台的诊断和治理工作。他带领团队开启了“狂人工作”模式,睡觉、研讨、制定方案都是在工人临时腾出的储藏室里,每次检测都要在平台上待十几天。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一年,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找到了,避免了数亿元的损失。
海洋工程的未来在哪里?这是每一个海洋工程领域的科研者绕不开的问题,问题的答案考验着科研者的视野、情怀和抱负。李华军说:“目前我们国家在滩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尽快走向深远海。”
但海洋工程走向深远海谈何容易?因为这里面要涉及深远海大型平台组块的复杂结构、工艺流程和总体布置,以及远海恶劣多变的海况环境条件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和设计难题。不过,向来不怵挑战的李华军已经趁早布局,于2011年便开始着手大型深海平台攻关研究。
尚待深掘的深远海还蕴含着许多秘密。李华军说:“一个科学家必须要时刻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新闻推荐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我们只是取得了一点点成就,将这个奖项颁给我,是政府对我们做出成绩给予的褒奖和鼓励,...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