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2月22日讯 脑卒中,就是普遍意义上的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出血性脑卒中常被称为“脑溢血”,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指“脑梗”。在201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名单中,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微小RNA/靶基因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新发现及机制研究,正是“瞄准”了这个领域,要与“脑梗”这个人类“杀手”作斗争。
探索“脑梗”发病机制20年
项目牵头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爱军告诉记者,在获得科技奖之前,团队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了近20年。经过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马爱军团队发现,不同类型的“脑梗”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炎症反应,“炎症机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发病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干预、调控这些相关机制,就是精准化治疗“脑梗”的关键。
找到“元凶”精准指导治疗
“有很多患者,经常会因为感冒、拉肚子、发热等诱因,突然引发‘脑梗’。”马爱军说,“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炎症背后的调控机制,就能找出致病的‘元凶’。 ”微小RNA通过与靶基因特异结合,可以调控其表达,在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成为团队重点 “关注”的对象。为了进一步弄清楚不同患者发病机制背后的“秘密”,马爱军团队采用国际先进的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首次发现不同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微小RNA表达谱不同。
在临床标志物的基础上,马爱军团队进一步建立了“脑梗”里较为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缺血损伤的细胞、动物模型,发现了多个微小RNA通过调控炎症反应。这进一步阐明了“脑梗”的发病机制,是人类打败“脑梗”进程中重要的一步,为“脑梗”患者发病前预警、发病后精准治疗、预后评估等提供了极强的指导意义。(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耿婷婷)
新闻推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尚青龙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意志力,为孩子们搭建一个...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