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班工作人员正在对某国际航班抵青旅客进行测温登记。
半岛全媒体记者汪院萍
从年初到年末,从到达大厅到转运大巴,从物资紧缺到防护到位,10个月的时间,几百米的距离,新区机场疫情防控专班的所有人有疲惫,有感慨,也有自豪,在疫情面前,他们是真正的“战士”。12月20日,记者走进青岛流亭机场,了解了这个少为人知的幕后团队。
人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
逄锦有是专班工作成员之一,在专班成立之前,他是西海岸新区卫健局四级调研员。记者见到他的第一感觉就是疲惫,看起来没什么精神,而且有很重的黑眼圈。“3月21号,这一天我们转运的90人中就有5人确诊,当时想想都后怕,但是没有一个人后悔过。”逄锦有回忆道。据他介绍,西海岸新区机场疫情防控专班是由新区政法委牵头成立的,2月25日正式成立,人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到现在稳定在25人,其中有14人是常驻机场的。
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疫情不退我不退”,短短7个字,却让人感觉到了无限的温暖和安心。
揣着10个口罩1瓶酒精第一个奔赴一线
在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孟明军正月初三就来到了这里,是整个疫情防控专班中第一个到达机场的。“我曾是一名军人,又是咱们新区政法委的一名新人,所以当时领导一说我就觉得就该我上。”孟明军说。因为当时对疫情没有更多的了解,一切防控秩序也没有建立,全国的防控物资都在供武汉,孟明军就带着领导多方协调的10个最普通的一次性口罩和一瓶酒精,独自一人奔赴疫情第一线。
“真的挺难的,刚开始正常的生活都很难保障,因为是春节,绝大部分商铺关门,想买个泡面都很难,口罩也是一个反复用好几天,但转运的很多都是风险最高的湖北籍旅客和日韩航班旅客。因为没有防护服也没有工作证,过程中也有旅客会怀疑我的身份,甚至对我恶言相向,但我也能理解,毕竟有些从国外回来的旅客辗转20多个小时,他们比我们还累。武汉疫情有了缓解,防护物资充足之后也并没有轻松多少,因为很快就夏天了,天气太热,5分钟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就湿透了。”
好不容易熬过至暗的三个多月,武汉解封了,疫情防控专班的工作人员可以轮流回家休息了,可是包括孟明军在内的很多人却犹豫了。“那时候我们每天接触高风险地区和国家的旅客,也没有做核酸检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轮到自己,回家就怕连累家人和邻居,心理压力真的很大。”孟明军向记者诉说。
一天一顿饭,数九寒天不敢开空调
在另一间宿舍记者见到了来自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的医生刘柱。他是第三个到达机场的,比孟明军晚了三天。刘柱告诉记者,孟明军、他、还有来自工委政法委的田艺波,他们三个是第一批奔赴机场的,那时候的他们虽然人到了,但工作该怎么开展谁也不清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刘柱告诉记者,刚开始人少工作量大,现场工作人员从凌晨5点到第二天3点都要时刻准备着,一天工作17-18个小时都非常正常。到现在他们的生物钟还是乱的,凌晨3点之前根本睡不着。“刚开始就我们三个人,因为工作任务比较重,不知道几点才能结束,一天就一顿饭,再加上周围也买不到什么可以充饥的食物,所以我们就每天可劲儿的吃酒店的早餐,能吃多少吃多少,现在说起来就像个笑话”刘柱笑着说。因为怕疫情蔓延,数九寒天的机场连空调都不敢开,每次忙完以后整个人都冻透了,要好几个小时才能缓过来。到了夏天依然不敢开空调,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好几个同事出现了严重中暑的症状。”
坚守岗位10个月没回过一次家
随后记者跟随孟明军一起来到了他们的“战场”。在转运大巴前记者通过防护服后面的名字找到了专班的“红人”王立彦,此时的他正忙着帮旅客搬运行李,因为穿着防护服,记者连他的脸都没办法看清楚。王立彦之所以“红”,是因为这个年近半百的市级劳模从2月25日上岗以来就一直坚守岗位,10个月了,他还没有真正的回过一次家,每次都是儿子过来给他送点换洗衣物等生活用品。他对工作的热情,专班的每一位“战友”都看在眼里。
当记者询问穿防护服的感受时,王立彦只说“现在好多了,就是夏天那会儿有点热,每次脱下防护服的时候,里面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隔着防护装备,记者看不清他的表情。王立彦还告诉记者,防护服一旦脱下来就没办法再用了,所以他们都是穿上一套就要等所有工作结束才脱下来,一般集中转运需要3-4小时,非集中转运隔离期满的需要6小时左右,在工作之前和工作期间他们是不敢喝水的,就怕喝多了水上厕所。
王立彦是真情巴士集团员工,曾获评青岛市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老党员。西海岸新区机场疫情防控专班刚成立他就加入了这个集体,和很多年轻人一起起早贪黑,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在他眼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老党员应该做的,“这个活总得有人干,共产党员都不干还有谁干?”王立彦说。
等疫情结束,专班每个人都必须安全回家
现在的防疫专班不仅有了固定的场所,稳定的团队,还有了专门的食堂。采访当天记者去食堂看了一下,午饭有菜有汤有肉有粥,还有饺子,比之前每天吃盒饭甚至一天一顿饭的日子好了太多。
专班负责人、区政法委副书记邢金晓告诉记者,刚开始过来主持工作的时候,整个团队没有相关的经验,对疫情的认识也十分有限,说大家不害怕不恐慌那是假的。为了凝聚人心,专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火线吸纳了7名入党积极分子。“那时候什么规章制度都没有,吃饭全是盒饭,干活全靠自觉,因为转运压力大,很多本该轮休的同志经常会主动去承担部分替换工作,每个人都非常积极,十分辛苦。”
专班成立至今,整个团队就靠一点一点摸索,整理形成了15页A4纸的工作标准规范和22页的规章制度汇编。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中实现了“工作零失误、安全零风险、人员零感染”的目标。“他们是我带的兵,我不仅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更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等疫情结束,专班的所有人都必须安全回家。”邢金晓说。
专班工作人员正在帮助旅客转运行李。
记者手记
据了解,西海岸新区机场疫情防控专班成立以来累计出动转运车辆2700余台(次),安全行驶42.5万余公里,消耗各类防护用品4.4万余件(套),分流转运旅客10000多人……这不是一串简单冰冷的数字,而是专班工作人员300多天的坚守,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艰辛,是冬天挨过的冻,是夏天流过的汗。他们的默默付出,温暖了太多人的回家路,也守护了新区人的岁月静好,值得我们每个人的一句“感谢”!
责编宋若彬美编刘广英审读李明阳
新闻推荐
好事成双!北岸城区疏“堵点” 双积路节点立交桥和双元路拓宽工程与“双地铁”同日通车
12月24日,双积路节点立交桥通车现场。本报12月24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李兵通讯员刘艺璇)12月24日,地铁1号、8号线北...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