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交警,很多人会想到迎着烈日或雨雪路口疏导交通、在夜色中设卡检查酒驾的形象。在这群头戴白色警帽的警察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岗位,他们经常要和交通事故打交道,从现场和监控里找到细节,还原事故发生时那一幕。全国首个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青岛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李沧大队事故处理科,听民警讲述了事故背后的感慨:每次调查交通事故时播放事故视频,真想按下暂停……
“三步工作法”助推调处事故
1月5日下午,记者在李沧交警大队事故科见到民警徐德胜时,他刚为一起交通事故中的当事人做完二次笔录。“两份笔录如有不同地方,以哪一份为主?”当事人确认以第二次为准后,徐德胜让他在笔录的每一页签名确认。这名当事人刚离开,徐德胜又将一名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当事人请进办公室,送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并提示当事人仔细阅读,同时核对身份证号等信息。
在徐德胜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徐德胜工作室”的牌子:徐德胜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发现,双方当事人总是互相指责抱怨。在调解的过程中,徐德胜摸索出“稳定情绪求理智”“程序透明求换位”“达成协议求和解”的“三步工作法”。2018年,“徐德胜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和同事们遵照“三步工作法”,通过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进行法律法规宣讲、答疑解惑、换位思考等调解方式,使当事人全面了解赔偿标准及赔偿流程,消除对立情绪,最终解决问题。
把细节拼成完整链条
身为事故处理科民警,大大小小的事故现场见得多,但让徐德胜最不能忘怀的,是2011年处理过的一次事故:一辆摩托车撞向路边一棵树,男子连人带车摔出数米远,不幸当场身亡。“我们给男子抽血化验,发现他血液内含有酒精,和他亲友的证词相符。”徐德胜称,处理这起事故时,他刚调到事故处理科不久。“都知道酒驾醉驾危险,但很多人还是要以身试法,最终付出了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徐德胜说,人应该对规则、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对于交警来说,那份敬畏之心还要体现在每一起事故的处理中,哪怕再辛苦,也要把视频监控、车辙印迹、车身细节拼成完整的链条,最大程度还原发生事故时的一幕。2014年,徐德胜接到一起报警,一辆货车刮倒了一名刚满20岁的女孩,女孩脑部重伤成了“植物人”。由于现场没有监控,车身也没有明显的碰撞痕迹,调查陷入了僵局。“当时是夏天,很快要下雨了,如果司机不承认,车身的证据也会很快消失。”徐德胜回忆,他和同事们从多个角度查看货车车头,终于发现从一个角度上看,车身表面的灰尘被刮掉了一小块。根据这个关键证据,女孩和家人找回了公道。
“人的生命没有回放和暂停”
徐德胜的办公桌抽屉里装着好几个移动硬盘,每个硬盘里都有以年份命名的母文件夹,里面划分着月份、名字的子文件夹。徐德胜感叹,这些文件夹上的名字,都是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和伤者、逝者的名字。
徐德胜点开了一个文件夹:里面记载着2020年秋天的一起事故:一名步行女子闯红灯横穿马路时,被一辆越野车撞飞数米远。“这种行人和车辆之间发生碰撞的事故,特别容易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徐德胜感叹,每当看见逝者的家属悲痛欲绝时,他都想打开电脑,把监控视频倒回到事故发生前按下暂停。但遗憾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重来。身为交警,必须学会面对现实,要勇敢地从逝者生命的最后几十秒、几秒钟内找出细节。
“我们要把每一起案子办成铁案,经得起检察院、法院的推敲,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徐德胜感叹,正因如此,这些视频和材料都被悉心地保留着。
一个小错,可能让人悔恨终身
“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徐德胜感叹,在事故处理科民警看来,无论是驾驶汽车、摩托车还是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是步行,人出门上路的时候,要学会避险。危险很可能就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出现,这个瞬间可能是开车低头看手机,或是扭头和朋友打招呼,或是一时心急作出闯红灯过马路的决定……一个小错,可能让人悔恨终身。
“刚当交警那会儿,他们让我去讲课,我自己都觉得枯燥。”徐德胜称,自从成为事故处理科民警后,他开始“以案说法”,将事故成因、现场处置、责任认定、紧急避险措施及法律援助、价格鉴定、保险理赔融入到普法课中去。这些年,徐德胜加入李沧交警“交通安全宣讲团”,到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银行、国企等单位,宣讲交通安全知识,剖析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倡导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刘卓毅
新闻推荐
有一种浪漫叫“并肩战斗”,有一种默契叫身穿“情侣装”。那些“夫妻档”警察家庭,虽然有让人羡慕的职业荣耀,但生活中也有酸...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