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郑同林和郝亦戎的家庭故事就是如此。夫妻二人因二胡结识,后双双考入了山艺音乐系成为同窗,毕业后回到青岛共筑爱巢。如今,他们是市北区文化圈中有名的音乐伉俪,夫唱妇随开展公益乐器培训,在青岛当起了美妙音乐的传播者。也许是家风潜移默化地浸润,儿子在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后,常常带着古琴,跨省向更多的人传递着音乐的无穷魅力……
志趣相投的夫妻
从相识、相知到相爱,郑同林夫妇一路有音乐相伴。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音乐是这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保鲜”的秘诀。郑同林是市北区第一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青岛市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郝亦戎则是市北区第二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在约定采访的那天,记者来到位于鞍山二路上的市北区第二文化馆。夫妻二人联袂弹奏了《明月几时有》《半山听雨》两只曲子,乐音宛转悠扬,配合十分默契,起承转合之间,不用过多语言,一个眼神彼此就能心领神会。
“我们是因为乐器认识的,也就是七八岁的时候,都在青岛市少年宫红领巾民乐队练二胡,后来都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读二胡专业,当时班上只有三个青岛的学生,其中就有我们俩。”郝亦戎性格十分开朗,丈夫郑同林则要沉稳许多。“很多人以为我们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其实和许多人一样,少不了柴米油盐。”郝亦戎笑言,音乐是他们的红娘,是琐碎生活的调味剂,让夫妻俩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父与子的古琴人生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古琴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走上工作岗位后,二胡和古筝是郝亦戎擅长的乐器,郑同林“改行”爱上了古琴。“我一直都喜欢古琴,在我看来,古琴代表着‘宇宙’,它博大精深。”一直爱好古琴的郑同林,在2004年前后,开始正式接触这门小众乐器。“当时,儿子练了一段时间钢琴,不感兴趣,对古琴倒是很喜欢,于是我开始陪着他一点点学习古琴。”那些年,对古琴痴迷的父子俩打着旅游的旗号,到全国各地拜访名师大家。
儿子成功爱上古琴的同时,郑同林也成功“偷师学艺”。从2015年开始,市北区第一图书馆举办尼山书院的古琴雅集,郑同林担任老师,以公益培训的形式免费向市民普及推广古琴艺术。五年来,郑同林以琴会友,结识了一批爱好古琴者。让他倍感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古琴。可以预见的是,小众乐器迎来了春天。
把音乐送进百姓家
“我们就是文化的搬运工。”郝亦戎幽默地形容夫妇俩的公益事业。古琴的流派、七根弦的由来、古琴的指法谱释疑……在郑同林的公益课堂上,每一根弦都有一段故事。学古琴不枯燥,反而妙趣横生。在他的脑海里,古琴是一本博古通今的书籍,每一页都值得仔细品读。2021年,郑同林想试水打谱,将古人流传的文字谱重新打谱,丰富古琴的演奏曲目。同时,三至四期的公益培训也已提上日程,只盼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古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郝亦戎的公益培训也一直在路上。在2020年市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开展的丰富文化服务中,都留下了夫妻二人的身影。“我们的文化服务上了‘云端’,应对疫情也开起了直播网课,还把文化服务送到家门口,组织了百余场公益演出。”郝亦戎说,2021年公益培训、演出会更加丰富,为市民送上文化大餐。
儿子从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留在了北京,但是他一直坚持教学,带着古琴到济南、南昌等地教学,不顾舟车劳顿只为了推广古琴文化。“我们非常支持儿子,希望通过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琴,喜欢音乐。”郑同林说。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于波
新闻推荐
早报1月8日讯1月7日下午2时,来自崂山区社会各界的18名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围绕着山海品质新城建设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座谈...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