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在黑暗中,光线越亮。走进当代绘画艺术家郑文泉的画室,摆放堆叠的几乎都是以黑色为背景,未来感十足的画作。这些被郑文泉称作“黑画”的作品,是近几年来他创作的中心,“听着科幻类的纯音乐,通过音乐把图像呼唤出来,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作。”郑文泉说,2017年-2018年之间,在转向观念绘画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也让自己的创作随之改变:在“黑画”中,洞见未来。
与此同时,郑文泉还把这些作品尝试做成小视频,“介入时间的概念,让绘画有了时间上延续的表达。”下一步,郑文泉还要探索把画作做成沉浸式展览,打破架上绘画的界限,破圈儿传播艺术。“未来,艺术传播与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都很重要。”
在绘画创作中的自我革新
“高中的时候,梦想当艺术家,但是通过调研,发现艺术家的境遇大多不太好。”从小喜欢画画,以游戏心态画着玩的郑文泉,高中成为了一名美术生,并且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艺术家传记,仔细思考了“艺术家这条路究竟怎么走”的问题。“其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作为艺术家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那时候,郑文泉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做一名美术教师的同时进行自己的创作。
进入大学,郑文泉学习了油画专业,但是他并不认可以画种作为专业分类的做法,“我是学艺术的,只是擅长油画和丙烯。”在学院派传统的写实教育下,郑文泉慢慢自己觉醒了现当代艺术的启蒙,这种启蒙,他认为来自摇滚乐的熏陶。“我小时候就喜欢听朋克摇滚。”郑文泉说中学时代他还“恶作剧”在跑操的时候偷偷去广播室换了摇滚乐磁带播放,“同学们都跑得特别有劲!”沉浸在摇滚乐中的郑文泉总是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在大学,他开始读哲学书和艺术类文字,读过罗素、马斯洛、叔本华、尼采……他们的思想影响了郑文泉。融入到绘画创作的思考,郑文泉又把关键点定在“能否理解塞尚”,过了这个坎儿,他感觉“通透了”,从本能的状态往深里走了一下。
本科和研究生时代,郑文泉也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从摇滚精神里听出的“创作独立”,从互联网信息里不断获取的国内外艺术家最新创作理念,让郑文泉迅速成长起来,不断自我革新走上独立创作之路。“毕业创作的素材来源于前卫摇滚乐的MV。”郑文泉说,绘画和图像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重新的改造。这幅充满自由感的大画,还在郑文泉的工作室里占据了一大面墙壁,也影响着他的学生在绘画学习中的思考。
从音乐诞生的“黑画”中洞见未来
“从学校毕业,我觉得自己绘画语言不足,一直探索了很多年。“2008年,郑文泉的身份从研究生变为青岛理工大学的教师,按照少年时代想清楚的艺术家之路,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创作。“我的探索整个演进的方向,是从批判现实主义的探索延伸到后印象主义。2018年跳出来了,开始观念绘画。”
具体来讲,从开始“没有图像不会画”到如今“看着图像反而不会画了”,郑文泉总结自己的创作已经有了三个跨度:从模仿图像到改造图像再到根据音乐素材创作图像。他进一步阐释,“现在是听着音乐冥想,用音乐呼唤出图像,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创作。”这就是“黑画”的创作,郑文泉的第一张“黑画”是从一张画坏了的画开始,“既然画坏了,索性就彻底改变。”伴着《超体》的主题音乐,郑文泉的脑海里是暗黑的太空遨游,由此产生了“黑画”的图像,“突然找到一个能真实表达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方向。”
“黑画”的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预设,“我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会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就是个体对世界的认识,自己要呈现的符号的大概审美感受。在过程中依靠不确定性进行试错和摸索。”创作出的偶然性有惊喜的,郑文泉就会深挖,在之前的不确定中找到确定,从而完成创作。每一幅作品完成之后,郑文泉才会给它起题目,这个题目又是全新的创作了。“我一直在尝试,随机和有序的冒险的结合。”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完成这张画,并且能呈现给公众,一定是自己认可的。“好的艺术作品要给观众足够的心理空间,创作者本人的解释并不重要。”郑文泉说,观看画作的观众通过创作者的作品激发了自己的感受,又是另一层意义的创造。他的黑画”被年青一代观众认为“很带感”,在外国的展览以及线上艺术专栏浏览量很高。
一只燃烧的棒棒糖或者是明灭可见的星球;一张被打瘪了一半的艺伎的脸或者关于头骨的另一种想象……所有带有想象的图像都在黑暗的背景之中,“你处的环境越黑暗,对光亮越敏感。黑暗足够深,光亮才更亮。”郑文泉如此解释。“在虚无的黑暗中,我在努力寻找光的意义。”郑文泉说“黑画”的创作更接近一种超验的创作状态,解释不清楚,但隐隐知道这种东西。“我不是在讲故事,而是表达世界观。”一种洞见未来的世界观。
下一站,沉浸式体验绘画
对于当下的艺术家,绘画也许只是一个创造途径,而对于艺术的表达则应该是全方位的展示。郑文泉认为沉浸式体验可以更好地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配着科幻音乐,郑文泉把他的一些“黑画”做成了短视频,让静止的画面有了时间的概念。“这是一次非常好的跨界尝试。画面转入动态,加入了时间的元素,会有时间上延续地表达。”郑文泉还有更大的构想:把画展做成沉浸式展览,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甚至味觉来全身心感受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就是给人看的,是要让大家理解的。”郑文泉说当下传统艺术正在示弱,而新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崛起。社会更新速度很快,艺术的传播更加重要。“对艺术家来说,未来创作和传播一样重要。”好的传播,应该是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和体验需求的。
虽然在强调创作与传播的更新,但郑文泉也坚守独立创作原则,“不管世界主流,不跟随,而是独自按照自己的方向一辈子创作下去。”在青岛,人和自然是很平衡的状态。自己的家乡,就是郑文泉理性的创作之城。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贾小飞摄影柳栋宁靖
新闻推荐
本报1月22日讯18日,城运控股公交城阳五分公司“萤火之光”志愿者魏文海等人,来到帮扶对象王女士家中,送上自费购买的轮椅。...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