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科室,创新发展,在马建林(左一)的管理下,医院科研创新、人才兴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半岛全媒体记者张彤
马建林身上有很多身份,他是城阳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是骨科学科带头人。从医三十载,收获了诸多荣誉:城阳区拔尖人才、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城阳区社会事业优秀人才、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但所有肯定和掌声背后,有两个身份是他心中永远的骄傲——医者和党员。
作为有着27年党龄的主任医师,马建林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是什么。初心,是他19年来风雨无阻每周末坐诊的坚持;初心,是他说“工作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做,我就是喜欢当医生”的激情;初心,是他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开拓创新屡次创下奇迹的责任。
坚持坐诊19年无休,书写医者担当
3月21日,一个普通的周末。早晨7点30分,城阳区人民医院骨科门诊的专家诊室正式开诊,马建林坐在诊室,当天他的预约患者有20多位。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新患者,还有些则是多年一直跟随的老患者。
这些年,从主任到副院长再到党委副书记,马建林身上的职责和责任越来越多,坐诊时间也受到影响。但他有个原则,不管多忙也要坚持坐诊,这是医生的本分。
33年前,马建林考入医学院,与医者结缘。30多年来,他把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和将学科做大做强作为一生的追求,怀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来没有懈怠、彷徨、退缩过。不忘初心,认准目标,砥砺前行。
这份初心,他用实际行动进行了证明:自2003年3月至今,马建林坚持每个周日出骨科门诊,没休过一个周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要保证准时开诊。他说:“这是一种责任,也是患者对我的信任。”有人说,他太较真。但马建林说:“承诺病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掌舵科室创新发展,创造骨科奇迹
提到城阳区人民医院骨科,患者竖起大拇指,业内人士连连称赞,因为这个科室年门诊量8万人次,手术量1700余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青岛市医疗卫生B类重点学科。
1998年,马建林带着妻儿从泰安来到城阳区人民医院,那时医院还没有单独的骨科。他敏锐地捕捉到,当时城阳发展较快,外来人口大量拥入。多方努力下,1999年2月22日,骨外科正式成立。从零开始,马建林在认真分析医院及城阳区的实际情况后,把创伤作为当时骨科发展的重心,提出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用心留住每一位病人”的口号,带领大家放弃了节假日加班加点,他几乎每天晚上到医院进行2~3次手术,通宵手术更是常事。
1999年10月,年仅34岁的马建林成为骨科主任,但学科怎么发展?年轻人怎么培养?怎么提高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诸多问题摆在面前。他带领大家自费订阅杂志和购买书籍学习、外出参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同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赢得基层医疗工作者的信任。加强医德建设,提倡和病人交朋友,治好一个病人就有了一个“忠实粉丝”。通过几年努力,城阳人民医院骨科在本区域内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病人的信任度提高了,床位使用率在100%以上。
勇于担当职责,永葆医者初心
成为医者,他坚持坐诊;身为科主任,他带领科室创新发展;现在,作为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他同时分管着科教、人事管理、安全生产、采购办等多部门。职责多了,身上的责任更重了。面对每天摆在面前的各种事情,马建林雷厉风行,从来没让今天的事情过夜,他开玩笑说:“可能这是外科医生的特点吧。”
马建林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工作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做那叫事业,工作今天做了明天还得做那叫职业。”“那你选择做医生,是为了事业还是职业?”面对记者的询问,马建林的答案是:“我从心底喜欢这份工作。”一诺三十载,他把工作做成了事业,永葆自己医者初心,践行身为党员的高度责任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医生、有担当的科主任和有责任感的医院管理者。
新闻推荐
“在后石沟生活了这么多年,做梦都没寻思到电视剧能来我们村里拍,而且我还去当了一回演员。”说起电视剧《温暖的味道》,68岁...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