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军,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省科协技术最高奖的喜悦,在李华军的生活并没停留太久。对于奖励,他好像已经“司空见惯”。
李华军常说,做科研要有两种精神。“发扬科学家精神,坐得住、钻得深,作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也应该有企业家精神,把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汇聚到一起,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近浅海,是人类接触海洋、认识海洋的发端点,也是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的先行区。经十余年探索研究和反复试验,李华军团队创建了近浅海工程安全防浪、水下自动测控安装、损伤检测与修复加固新技术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其研发成果分别于2004年、2010年和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此成就并非一帆风顺。在海洋工程领域,李华军是“后起之秀”,发展之初自然遇到相当挑战。
1999年,李华军在南京开会时,意外得知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问题。李华军主动与埕岛油田取得联系,请求承担该平台的诊断和治理工作。之前油田就委托过专业公司进行治理,连振动原因都没有找到。
为了获得真实完整的数据,李华军团队要在冬季进行最大风浪的测试,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最终,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找到了,平台过度振动的问题也解决了,原本打算拆除的平台保留了下来,避免了数亿元的损失。就是在这种“真枪实战”中,李华军在海洋工程领域逐渐建立了名声。
“科学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持续不断,科学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努力很多年。”李华军说:“在海洋工程领域,我们团队是有些突破和贡献,但相较于我国的发展需求和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加倍努力,在海工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在产业瓶颈上加以破解,真正做到对标先进,位居其中,实现超越。”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薛飞
新闻推荐
四月芳菲,青岛沉浸在一片花花世界中。“松土、栽植、培育、清洁、浇水、修剪……原来他们的工作这么琐碎、繁忙、辛苦。”...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