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一生两愿家国天下 您倾注心血的青岛海水稻基地马上进入插秧季您的学生会加倍努力实现亿亩盐碱地改造目标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21-05-25 01:05   https://www.yybnet.net/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高芳图/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提供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迎插秧季,那位老人却走了!

“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如此深情缅怀。

思念如海,寰球同悲。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总离不开这样一个词——国士。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用一生创新造福了人类。

■牵挂

念念不忘还是杂交稻

“难以接受这个消息……”5月23日,接到袁老去世消息的第二天,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继明立刻奔赴湖南长沙,在袁老的灵堂前守灵,送恩师最后一程。恩师如父,李继明几度哽咽,悲恸不已。

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外,细雨凄迷,仿佛天空无声的哭泣。长沙街头菊花售空,殡仪馆外鲜花汇成海洋,更有稻束静静矗立其中,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花束间的字条留下人们无限缅怀和痛惜:“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饮食者当常忆袁公”“愿您梦里有稻香相伴”……

“太突然了!”李继明忍不住夺眶的眼泪,他十分愧疚,之前并未觉察到恩师身体状况的一些细节。去年12月,90岁高龄的袁老依然像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今年3月份,袁老在住所洗手间里摔了一跤后住院,后转入长沙的医院,“跟师母微信联系的时候,师母还说争取五一能出院回家”。

5月10日,就在袁老住院之时,袁隆平院士团队在海南三亚试种的“超级稻”测产刷新纪录,平均亩产达到1004.83公斤,较设计预测亩产量的900公斤多了100余公斤。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这个喜讯之中。然而,李继明陆续接到一些身边人询问袁老健康问题的电话,他开始隐隐有所担心。

“老师最后走得很安静。”说到这里,李继明再度哽咽。还能讲话时,袁老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袁老早已立下他此生宏愿,带着他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近年,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香丰。袁老就像一穗稻谷,他播撒的地方,结出许多的子粒来,稻香溢四方。

■扎根

头茬海水稻在青收获

时间回到2017年9月28日。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海水稻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行走在田间的袁隆平院士在等待一场考试结果:考生是水稻,分数是亩产。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从事耐盐碱水稻及作物栽培研究等方面的十多位专家共同见证了白泥地研发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现,并从中评测出耐盐碱度高、性状表现优秀的“好苗子”。现场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获得数据,测产结果显示,白泥地研发基地最高产量是每亩620.95公斤,远远超出预期。

这是2016年由袁隆平院士领衔建设的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落户青岛后,收割的第一茬海水稻。

袁老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他露出孩子般开心的笑容,表示可以打“优秀”,“今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希望再接再厉,明年更上一层楼!”

2018年初,在湖南工作的李继明受袁老委托,赴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主持科研工作。临行之前,袁老对李继明表达了对青岛海水稻基地的期望,“老师很高兴。青岛靠海,他认为这里是研发海水稻材料的天然试验场。像城阳上马基地,土壤经过海水倒灌形成盐碱地,因此几乎寸草不生。而灌溉用水是桃源河海水倒灌的咸水,盐度在3‰到5‰之间,非常适合海水稻的研究。”

2018年10月,城阳上马基地插秧仪式上,李继明和专程赶来青岛的袁老有一次谈心。袁老问弟子:在这边适不适应?李继明回答:“我适应能力还不错,老师您放心,青岛的气候和条件都很适合研发海水稻材料,有利于海水稻项目的推进。”

“老师没有给我定具体目标,实验有成功有失败,他很明白。”但就是这样一份心照不宣的信任,让李继明不敢有丝毫松懈。“其实我压力很大,老师把这样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我,我一定要把它做好。”

3年过去了,城阳上马基地的海水稻总材料数达200余份,可以在盐度3‰到5‰土壤中生长。青岛海水稻基地作为海水稻品种的育种基地,有将近14个品种,2020年增产都在30%以上,为全国各海水稻种植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种质资源保障。

“希望自己做的没有辜负老师的嘱托。”李继明的微信名字叫“盐碱地”,恩师重托,以此明志。

■师训

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最后一次面见老师是在去年9月14日。”李继明对这一天记忆深刻。

因为心疼老师的身体,李继明平日里不敢轻易打扰。“9月份,我从全国十几个实验基地得到许多测试数据,拿了一些各基地海水稻材料表现的照片,尤其是新疆连续三年实验种植,达到了亩产548.53公斤的成绩,我也把那里耐盐碱杂交粳稻的出色表现汇报给了老师。”袁老听了李继明的汇报后很高兴,对他说:“要继续把这件事做好。”

自2017年开始,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牵头组建国内唯一一个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分为4个试验组别34个试验点,同时开展区域试验。通过建立水稻耐盐碱评价标准以及区试网络,针对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特征,设置北方沿海中早粳晚熟组、沿黄粳稻组、华东沿海籼稻组、华南沿海籼稻组4个组别。在广东、浙江、海南、江苏、辽宁等34个区域试验基地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在西北、东北等18个试验基地进行品种预测试验。

“全国14个海水稻材料测试点,每年我都亲自去考察。”今年58岁的李继明依旧奔波在盐碱地头,“一次走不完,就分两次、三次,一定要自己去地头看,自己去地里取样。这样得来的数据才真实可靠。”

“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不懂水稻怎么种的人,不要考我的研究生”——袁老的教导时时响在耳边,成为李继明日后笃定坚守的职业操守。

事实上,袁老一直都是这样践行的。“最近几年,老师行动有些不便,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袁老的心,仍然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严谨

多一个字也不行

袁老早期培养了6名研究生,李继明就是其中之一。1985年李继明经人引荐,第一次拜见袁老,想报考袁老的研究生。

“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淳朴。”袁老穿着简单,说话平易近人,让李继明心生敬

新闻推荐

不忘初心跟党走 相亲相爱邻里情

本报讯5月21日,由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兴业银行和青报艺家人联合举办的“不忘初心跟党走相亲相爱邻里情”文艺汇演第二场演...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生两愿家国天下 您倾注心血的青岛海水稻基地马上进入插秧季您的学生会加倍努力实现亿亩盐碱地改造目标)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