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燕正在服装厂加工服装□文/图本报记者林金彦本报通讯员相宝光
“哒哒哒……”6月10日,在东昌府区梁水镇镇许屯村的服装加工厂里,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村民赵子燕正在缝纫机旁熟练地操作机器。“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今年39岁的赵子燕乐得合不拢嘴。
赵子燕有幸福的底气。最近几年,许屯村党支部不但领办了义德鑫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兴办了服装加工厂,村民致富的路子更加宽广了。
许屯村党支部书记韩美军介绍,如今村里的农业产业越做越大,蔬菜大棚面积已经达到300余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村党支部为本村的黄瓜注册了“鲁西小青龙”品牌商标,产品远销青岛、济南、上海等城市,并与当地大型超市签订农超对接协议,使本村的黄瓜平均每公斤多卖4毛钱。
“现在,黄瓜种植已经成了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村民李洪付说。在他的大棚里,一根根碧绿色的黄瓜顶花带刺,长势诱人,闻起来清香扑鼻,吃起来清脆可口。“眼下正是黄瓜采摘旺季,上市量大。一年下来,我种大棚蔬菜的收入在14万元左右。”李洪付说,他们是在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具体来说,是实行“三统一”标准,即统一育苗、统一药肥、统一外销,形成了抱团闯市场的产销格局。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劳动力逐渐释放出来,新的产业也正在成长。为给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家庭妇女,创造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去年8月,该村党支部又利用村集体20余亩闲散宅基地,投资260余万元建起了服装厂。记者在这里看到,数十名女工正在忙着给海天、新希望等知名企业赶制工装。韩美军说,服装厂可接纳64人就业,村民经过培训后上岗,每道工序按件计价,上班时间灵活自由。
村民赵子燕曾在青岛从事服装加工,为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回到了村里。“去年村里的服装厂建好我就来了,老本行做起来顺风顺水。”她说,从服装厂到家里,从服装厂到幼儿园都只需要步行几分钟,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家庭、上班挣钱“三不误”,丈夫的大棚里缺人手时,她也能搭上手,每个月还能多赚3000多元的工资。“很知足,也很踏实。”赵子燕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
韩美军说,服装厂的订单一直处于饱和状态,仅4月份工资就发放12万元。本村人手短缺时,还要从邻村招人。蔬菜种植和服装加工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
今年33岁的闫长城去年从城里回村,承包了2亩拱棚种植蔬菜,妻子做起了电商,外销村里的农产品。在他的大棚里,西红柿已经进入盛果期,即将上市。他说,如今在村里发展的机会比以前多了,他不打算再外出打工。
新闻推荐
小到买几斤桃子,大到添置大件,以及每个月收入,家住朱家洼小区的王文胜老人都把这些记录在家庭账中,记账时间长达20多年。20多...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