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上初中,这才刚开学就建了6个家长群了,手机经常响个不停。”日前,有网友在青岛晚报教育周刊微信公号——“家长汇”后台留言,吐槽“家长群太多”,每个群都不时出现留言刷屏的情况,已经影响到了正常工作。记者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对面”的无奈,而随后的调查显示,多个家长群已成常态,“双减”之下,部分家长也盼着“群减负”。而如何实现家长群的精简优化,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协同作战”才行。
调查多个家长群已成常态
看到网友的留言后,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家长,发现其中家长群最少的也有两个,最多的达到10个,人均四五个家长群是常态。班级群、收费群、家委会群、没有老师的家委会群、没有老师的班级群、打卡群……群名五花八门,主题花样繁多。
“孩子刚开学,正是事比较多的时候,我这两天老抱着手机,就怕错过各个家长群里的通知。”家住李沧区的市民杨女士家有二宝,大宝上初一,二宝还不满两岁。一边带娃,一边干家务,还要时刻关注着手机,杨女士直言:“全职妈妈不好当。”
“我的群更多,而且我家俩孩子,家长群的数量还得乘以2。”据市民张先生介绍,他家老大上小学二年级,老二上幼儿园中班,他还分别担任两个孩子班上的家委会委员,常要群里开会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每周花在家长群里的时间真不少。
记者还了解到,家长群不仅数量多,还往往分属不同APP平台。微信、QQ、钉钉是不少家长手机上的最常用的三款APP,每天各APP发来不同提醒,响起不同的提示音,赶上工作忙,家长不堪其扰,还不敢改成静音或取消提醒,生怕错过学校的重要通知。
声音家长有不满老师也无奈
“为什么不能一个群就解决问题呢?”杨女士的疑惑并非个例。在采访中,有些家长就坦言,家长群其实确实很便捷,学校的各种通知通过群内发布,一看手机就知道,跟老师沟通也很方便。不过群数量一多,经常刷屏,原来的便捷就变成了一种烦扰。
市民薛先生就告诉记者,开学前后两周往往是学校发布各种通知相对最密集的时候,群多、留言多,手机电量噌噌地消耗,而且他最受不了的是家长们各种“收到”“老师辛苦了”的回复,以及感谢老师的“小作文”式留言,“一发一长串,刷屏后老师的通知都看不到了。如果是一个群这样还能接受,每个群都这样,谁能受得了。”
关于家长群太多,来自家长的不满声音不少。然而,老师同样有他们的无奈。市南区一所小学的资深班主任就告诉记者,之所以在不同APP上建群,看重的是各APP的功能优势。“比如钉钉的直播效果不错,可以在疫情期间用来开家长会,群文件功能则方便收集需要家长提交的各种资料。而微信是大家平日使用时间相对最多的,发布通知能保证家长及时查收。”市北区一所优质初中的老师则说,家长群多,其实老师们相应的附加工作也在增多,而且老师们也在尝试多种方法来减少群留言过多对家长的影响。比如“为了避免群内刷屏影响家长,会建议家长们有事私聊,这就造成可能同样的问题需要回答N遍。”
建议尽量精简APP重要的设为“置顶”
采访中,对于群太多有异议的家长普遍建议尽量减少群个数,特别是精简APP,他们希望老师能尽量只在一个APP平台发布消息,而在同一APP中也最好把主题统一的群合并到一起,“比如各科老师建了自己的群,发布学习方面的内容,那能否让所有学科老师都加到一个学习群里?”有家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老师设立家长群的初衷是为了给家长们提供便捷,咱们作为家长也要自己想办法管理好这些群。”市民张女士的办法是将与学校相关的重要的家长微信群全部设置为置顶模式,这样每次一打开手机,很容易就发现是否有新留言。如果不想受到留言刷屏影响,可以启用“消息免打扰”,并在最新功能“关注的群成员”里加入老师的微信号,就不会错过老师的通知了。
而一位“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则告诉记者,为了避免群太多给家长造成的困扰,除了将群减到最少,自己每接新班都会告诉家长,除非是必须回复收到的通知,否则家长们都不要回复,这样群里多数时候都能保持安静,效果也不错。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张琰
新闻推荐
早报9月1日讯9月1日到9月5日,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在全市多个区市分别设置退役军人返乡接待站,迎接今年秋季以自主就业方...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