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从医24年来,她坚守在乡医的岗位上,以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担负起一名医者应尽的使命。作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她奔波在大街小巷,不辞劳苦地上门问诊;疫情期间,她默默坚守;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她仔细落实疫苗接种、预检分诊登记、电脑信息录入等各项工作,展现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她就是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囤山社区卫生室负责人高玲华,被称为王哥庄“最美乡医”、“最美种苗人”。
经验丰富避免病情延误
高玲华的父亲是社区有名的乡医,凭借高超的医术救治了数不清的病患,父亲的医者仁心从小就深深地影响着高玲华,也让她认识到基层乡医工作的重要意义。1997年,她从青岛卫校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回到囤山社区卫生室工作,继承父业。高玲华凭着自己精湛的医术,谦逊诚恳的专业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深得社区居民信赖。
患者生病不分昼夜,深夜或凌晨发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睡着被叫醒,高玲华也会立即打起精神,投入到工作中,诊断病情容不得丝毫马虎。“2011年的一天夜里,我接诊了一名女患者,患者说上午一直腹痛腹泻,婆婆让她来找我打吊瓶。”高玲华看她面色苍白、虚弱无力,详细询问了身体近况,根据多年的经验,她判断这位患者可能是宫外孕,便立即通知了患者家属,告知情况的危急,建议赶紧送到市里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经过检查,这名患者果然被诊断为宫外孕,幸好发现及时,患者转危为安。
细心照顾像家人般守护
高玲华还是社区近一千名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不管天气和路况有多恶劣,只要居民有需要,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家中,替他们解决病痛。“社区居民高先生做过心脏手术之后,心理压力大,害怕自己突然出事没有医生救治。面对他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我一晚上要上门三四趟,后来索性整晚守在高先生家里,让他心安。”高玲华家人般的守护和专业的指导与安慰,终于让高先生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2019年,社区一位居民因痛风结石在医院做完手术回家,看着流脓的伤口,很担心伤口好不了。高玲华每天下班之后上门替他换药,还安慰他要放宽心,经过她的精心照料,这位居民的伤口恢复得特别好……件件暖心的实事无不彰显着一名乡医的敬业与奉献。“高大夫不仅医术好,服务态度也好,村民们有个小病小痛都愿意找她,有她在,我们都很安心。”卫生室的患者中不乏一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他们夸起高玲华来,就像在夸自己的女儿一样自豪。
不怕摔跤提高采样效率
作为疫情防控的基层乡村医生,高玲华始终坚守在社区防疫第一线。去年春天,她从除夕开始就坚守在岗位上,24小时在卫生室值班,还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小组,在社区卡口为居民测量体温,教居民如何做好防疫措施。高玲华充分利用宣传栏、社区微信群做好宣传科普工作,转发各种新冠肺炎病毒防控知识,确保每一位居民把防控工作做到位。
去年秋天,收到上级关于全民核酸检测采样的通知后,高玲华立即进入战时状态,一直工作在检测采样一线。由于社区老弱病残的居民无法到定点处做核酸采样,高玲华便背起核酸采样包上门采集样本。为了提高效率,她特意买了一辆小电动车。由于山路崎岖不平,一不小心连车带人摔倒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为了赶时间,她经常拍拍身上的泥继续前行。“有一次我摔得很重,膝盖磕破了皮,还是咬着牙坚持爬起来,把车停在路边,一瘸一拐地走到居民家采集样本。”就这样,高玲华顾不上喝水、吃饭和休息,顾不上山路的崎岖和雨天的泥泞,东家进西家出,一共跑了五十多家,如期完成了核酸检测样本的采集任务。此外,她还经常被调配到别的工作地点,帮着采样,那段时间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却毫无怨言。
忙接种顾不上喝水吃饭
今年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以来,为了满足“应接尽接”的要求,高玲华全力奋战在疫苗接种工作的各个环节。她通过微信群转发、上门宣传等方式,为居民宣传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消除居民的疑虑;耐心帮助社区老年居民进行疫苗接种预约,解决老人们的接种难题;积极参与崂山区疾控中心和王哥庄卫生院组织的疫苗接种工作,随叫随到,从不推辞。
在接种疫苗的工作台前,拿疫苗、确认信息、消毒、接种……从早上8时到晚上8时,甚至是晚上11时,一天下来,高接种量、重复性动作、长时间弯腰的高玲华,忍受着腰酸背痛,顾不上按时吃午饭和晚饭。“接种的人比较多,为了减少大家排队等候的时间,接种期间我几乎不怎么喝水,这样可以避免上厕所耽误时间。尤其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穿脱起来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在预检分诊登记工作中,面对3000多位接种人,高玲华耐心走到等待的队伍中,询问他们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并逐一讲解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嗓子哑了还继续说着。
在给15-17岁、12-14岁人群接种疫苗时,高玲华承担电脑信息登记工作,因为孩子接种疫苗需要登记家长的身份证号,登记程序更复杂,加上酷暑难耐,这项工作并不轻松,但高玲华一直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熟记信息登记的程序,毫不懈怠。“一整天对着电脑,到了晚上感觉眼睛都花了,为了不出错,我就通过让家长念信息、和家长重复核对这些方式,保证工作质量。”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虽然连大学生志愿者都喊累,但高玲华已经习惯了付出和坚守。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张译心通讯员李梅
新闻推荐
本报9月7日讯7日,记者从青岛团市委了解到,“希望小屋”项目99公益日线上募捐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助力“希...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