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9月13日讯 空塑料瓶、易拉罐、拆完快递的纸箱,这些生活垃圾除了扔,还能怎样处理?近日,中韩街道垃圾分类环保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为辖区居民演示“废物利用”的变化过程。
中韩街道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鹏介绍,中韩街道就是要用“科技+”手段来推进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习惯入脑入心,打造有温度、有态度的垃圾分类模式。
目前,中韩街道在全街道34个小区均建立了垃圾分类服务站,中韩街道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已经上线,美家分类小程序已经辐射到30多个小区,累计注册用户达2万余户,运营一年多以来已经累计减量垃圾200余吨。“我们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一刻钟垃圾分类服务圈,率先建成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预约回收制度,把垃圾分类投放理念从楼下延伸到居民家中,真正打通了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王鹏说。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促进资源回收,减少垃圾处理量,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和生态环保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对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鹏说,借助科技+模式,中韩街道居民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已经达到95%。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通讯员 于舜 孙良)
新闻推荐
本报9月12日讯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近日,青岛58中高新校区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青岛58中高新校区是青岛市重...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