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客王女士的分享,感动了无数关注山东以及青岛的人。网友纷纷对她的讲述表示认可,并分享自身的经历。
从王女士讲述的语气和表情都能看出,她的感动是从内心流淌而出的。她非常急切地想告诉更多人:青岛人的好、山东人的好客、这片土地上所涌动着的热情……而这种心与心的交流、真情与真情的同频共振,也格外能够动人心弦。
理性看来,这三件事都并非什么大事,而是人们旅程中大概率会碰到的“小事”。在这些原生态事件当中,有着朴素的善意、信任、服务意识等。
第一件事,是民宿老板对孩子的善意,也是对游客的服务意识。
第二件事,虽然王女士明确表示不会给差评,只是提醒商家以后多注意。但商家很快就主动给退了款。这里有王女士的善意,也有商家对顾客的服务意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第三件事,附近店家直接要把滑板送过来,借给她玩,走时还上就好。一个“借”字,充满了对游客的信任,让人暖心。
这三件事,涉及到酒店、餐饮、电商,还有公共空间等。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日常化场景,本应都是充分市场化的,有着清晰的权责边界。但青岛人的做法,让游客体验到了“超乎心理预期的服务”,而且不少近乎“古人之风”。也许,正是这种奇妙的“错位感”,让作为游客的王女士深深感动,从而发出了这段怒赞青岛、怒赞山东的视频。
其实,这样的事在青岛发生,并不令人意外。齐鲁大地本是“礼仪之邦”,“好客山东”的品牌尽人皆知。而青岛作为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对游客有着天然的亲切感。疫情之前,青岛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次过亿,凭借的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还有培养多年的服务意识。不可否认,青岛旅游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并不是主流。
从这一层面来说,北京游客王女士展示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青岛。她的怒赞,也留给青岛诸多启示。青岛的旅游形象,在于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所谓的服务和体验,也都在细节之中、行动之中。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一切,都会展现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本报评论员王学义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永端刘玉凡尹彦鑫刘文近年来,青岛涌现出无数好心人,有热情与真诚的派出所民警,还有默默伸出援手...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