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雷,浮山下、乱石翻滚。万千锤、金顶尘飞,心石出现。
数百工匠白与黑,上千里路南和北。时间迫、何时能进京?皆关切。
石下山,何其艰。路难行,如龟同。转快列,齐鲁大地驶过。
沉睡万年天不负,凝其精华擎一柱。换人间,英魂铸丰碑,永不垂!
——《满江红·碑心石》
梅岭西路,一处工地打破了一路的静谧。通往御景峰小区的路口,毛主席石像碑叫停了前进的脚步。仰望石像,毛主席身着大衣,左手背后,右手前伸,目光慈祥。石像的材质,就与那块传奇巨石材料相似。
为寻找当年采石旧址,继续沿路上行,抵达御景峰小区门口。左前方便是公园入口。黑木门楼上,书有“青岛浮山生态公园”8个大字,因年代久远,已经褪色。
一条长长的木制台阶,将游人引向山峰。秋日近午,阳光强烈,游客稀少,经过网球场,四位市民正在打球锻炼,决战正酣。手机地图上,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旧址”的导航,所以,即便走错了一段路,还是能回来找到右行上山的“正路”。石阶两旁植被丰茂,只是秋日里的槐叶,有了泛黄的迹象,秋意愈浓,生命的更替之感就愈强。
山上无风,汗已湿襟,终于抵达目的地。
殷红的大字“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旧址”,雕刻在一块平整的石碑上,落款是2019年12月。远在北京的那颗火热的“青岛心”,就源于这里。石碑下的文字,记载了开采的历程。
那段气壮山河的采石故事就此展开。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为纪念革命烈士,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兴建一座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主席便率领参加代表们到天安门广场纪念碑碑址,举行奠基典礼。
经过方案征集、筛选等工作,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三个月后,修建纪念碑工程开工,经过勘察钻探、底座修建等基础工程施工后,又修建了一系列的附属设施。图案、浮雕、碑文等都得以确定。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石碑何来?这是纪念碑的核心。于是,兴建委员会又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花岗岩石料。
原因何在?“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山石数不胜数,大部分石材在开采过程中容易产生石花。浮山的花岗岩硬度极高,抗风化耐酸碱度极强,石英多,云母少,石质色泽大方素雅,最符合纪念碑所需石材的要求”。“它的二氧化硅石英占70%以上,其次是含铁量比较低,孔隙率低,在风吹雨淋当中,不容易泛铁锈”,原青岛料石场负责人曲学岐老人说。承担采访采石任务的顾广援,在他当年写的文章开头就提到了青岛浮山花岗石的特点:“质地坚固耐久,能抗风雨的侵蚀,磨光以后,浅焦糖色而又带黄色的底子,并有黑花和白花衬托,色泽极为柔和和光润,石上水晶沫发着闪光,晶莹闪耀。济南和烟台等地的纪念碑都曾在这里开采过”。据悉,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的纪念碑也在这里取材。
地点选定了,艰巨的采石运输任务也就开始了。在《历史的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纪事》中,半岛全媒体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份材料:1953年1月13日,中共青岛市委召开了研究采运石料的工作会议:“路面展宽为九公尺,桥梁涵洞随同修建,运完大石料后,即为固定公路。”
1953年3月,一则开采碑心石的通知下达到青岛料石场,工人们都很激动,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虽然当时石料开采的条件较差,但心中怀着比石头更加坚硬的信念,他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锤一锤、一凿一凿,硬是把一整块重达一百多吨的花岗岩开采下来,并从交通不便的浮山将大石运到了北京。
新闻推荐
给北京来鲁游客送牛奶的大姐找到了 面对网友点赞的“霸总式宠爱”,平时就热心肠的她说:这事不值一提
张蕾就是给北京来鲁游客送牛奶的大姐。这是当时送牛奶的监控视频。近日,北京游客王岩分享关于中秋假期来青...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