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7日讯10月1日零时40分,青岛市妇儿医院的产房传来响亮的啼哭声,第一个“小国庆”出生啦。“恭喜你当妈妈了,是个漂亮的小公主。”产妇今年28岁,国庆这天小两口正式升级为三口之家。
一到假期,产房变得格外忙碌。从早到晚,助产士都是用奔走代替行走。10月1日这天,8名经验丰富的助产士“驻守”产房。操心的产房护士长潘晓华是同事们口中的“潘老师”,每逢节假日她都会放弃休息来到产房上班。“假期对我们来说和工作日一样,一般越是到假期越忙,今天的分娩高峰期还没到呢,目前有将近20个产妇待产。”潘晓华查阅记录,从零时到中午12时,12个小时共有14个“小国庆”出生,还没听说有孩子名字叫“国庆”。“昨晚有个妈妈生了个男孩,索性就叫‘晚晚’了。”潘晓华笑言,这个宝宝超出预产期9天出生,夫妻俩就商量,早上出生就叫“早早”,晚上出生就叫“晚晚”。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多了些“随意”,也能看得出他们更为乐观、轻松的生活态度。
据统计,10月1日分娩的产妇中,年龄最大的41岁,最年轻的妈妈25岁。14个“小国庆”中,3个是二宝,11个是第一胎。和之前高龄产妇居多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生育的主力军。“现在产房能越来越多地见到35岁以下的年轻妈妈了,这是令人可喜的好事。”潘晓华说,在适孕年龄生育,有利于优生优育,妈妈顺产的几率大,产后恢复也会更快。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于波)
新闻推荐
真情流露 晚报记录那些瞬间 今年中秋节李涌还在为晚报的照片点赞
他在记者镜头前露出难得的笑容对着照片,记者打开了记忆的大门:2013年11月28日晚,在平度工作的徐州人王先生打电话到报社,要感...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