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认为,早年的会馆,是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者在异地设立的互助性自主机构。德国总督府成立之后,设立了一个“专办中华事宜”的辅政司。 1912年1月8日,当局特邀华人商界首脑,瑞泰协经理胡存约、成通木行经理朱杰、周锐记经理周宝山和大成栈经理古成章,担任总督府顾问,时称“四大信任”。这四人中,胡是山东本土人,朱是河北天津人,周是浙江慈溪人,古是广东香山人。从“四大信任”的籍贯背景上看,当时青岛的移民色彩已十分浓郁,这为会馆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需求保障。与此同时,随着铁路、码头和地方贸易的大规模兴起,一些民间自发的乡会行帮组织的应运而生,也就自然而然。
在众多会馆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大会馆。即由山东与河北人组成的齐燕会馆;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人组成的三江会馆和广东人组成的广东会馆。 1912年孙中山访问青岛,联系最多的地方就是广东会馆、三江会馆和青岛总商会。斯时的三大会馆,在很大意义上左右了本地华人的经济命脉。会馆一般都延习本乡本土传统,内里多有一个便于集会的广场,一至两层的主楼内设议事厅、会客室、办公室、宿舍等等。根据财力和风俗的不同,各会馆还有一些设计上的风格差异。
检索叶春墀1922年2月出版的《青岛概要》,进入记录的公益团体只有齐燕、三江和广东会馆,并没有两湖同乡会馆。也就是说,在青岛回归的初期,以同乡会形式聚拢的在青湘鄂群体组织尚不曾出现。但在之后十年中,湖南湖北两省的同乡会相继在青岛建立。据1933年12月版 《青岛指南》记载,“湖南湖北两省,在本市本各有一个同乡会之组织,二十一年冬,双方提议合并,乃始改组为两湖同乡会。市长沈鸿烈为董事长,刘君曼、向宗鼎为值年董事,地址在濮县路五号。 ”值年董事之一的刘君曼系湖南湘阴人氏,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时为青岛永裕盐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34年12月24日因脑溢血在青岛猝死。
早在1928年,中文《大青岛报》即有“两湖善后会议”的消息,1934年两湖同乡会在 《青岛时报》刊登《两湖旅青同乡公鉴》,标志着两湖同乡会势力的大幅度提升。
大学路上的两湖会馆由王枚生设计,1933年9月奠基,沈鸿烈题写奠基石。建筑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个性独特,二层楼顶的城墙式设计,别具一格。其门眉寓意深长的“楚天在望”匾额,清晰表达了湖南和湖北人的乡愁。这是远在他乡者一种绵长的精神寄托,也是乡情、乡音、乡恋的集合。一句“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恍惚中大学路上落英缤纷。那些高亢的渔歌,飘荡在空旷的街道上,响彻云霄。建成后的两湖会馆有一个很大的院落,这为举办集会和行施善事,提供了便利。
会馆建筑师王枚生1893年出生益都,1915年考取公费留学东渡日本,进入日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学习。1921年回国定居青岛,在苏州路15号创立美化营造厂,之后完成了湛山寺药师宝塔、兰山路青岛市礼堂、大学路两湖会馆、龙山路4号基督教堂以及在观海山、信号山、观象山周边大量民宅设计。一个山东人获得两湖同乡会高层认同,最终赢得会馆设计建造的机会,可见王枚生在本地的实力和良好口碑。
新闻推荐
青岛市民张女士和大多数市民一样,对于“炸街族”极为反感:“这些人多在半夜炸街,这个时候本来就是大家休息的时间,这么大...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