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后真相”时代,我们还要继续做文学的梦吗?《单读》主编吴琦与《体内火焰》作者陈思安上周末在青岛方所书店一起探讨“凡人之梦”,与岛城读者面对面交流。当下现实中,我们如何理解、书写、记录那些真切的“凡人之梦”?《单读》最新一期《死里逃生》用七位青年小说作者的新作,做出新的阐释。
2005年,北京一群记者在许知远的组织下创办了“单向街图书馆”。2009年,这个空间孕育出了一本杂志,最初也叫《单向街》,从第六期开始改名《单读》。现任主编吴琦把《单读》定义为一个在纸上开创公共空间的尝试。
《单读》创刊的时候,以刊发非虚构作品为主,以此反映社会变化。吴琦认为非虚构一直是挺时髦的概念。很多个人作者、文学工作室以及大学学者对于非虚构的关注度很高,因此非虚构在这些年整体发展比文学更繁盛。“非虚构更容易赢得读者,而文学是相对古老、陈旧的话题。”
近年来,《单读》把小说、诗歌等文学带进来出版,其中《死里逃生》是代表性的一本。这本原创小说选集,汇集了包括郭玉洁、郑在欢、蒯乐昊、索耳、双雪涛、孙一圣和颜歌在内的七位青年小说作者的新作。“《死里逃生》迎合后疫情时代。”吴琦表示,在疫情期间,书店和公司的工作中心被搅乱,而文学本身一直在持续,“疫情没有影响作者持续创作,大家写作的内容和方向,都是各自想要的方向,而我们由此找到再度拥抱文学的力量。”
《单读》通过常年的工作、不间断的出版,在这样一个隔绝的世界里,努力撕开话语屏障与信息茧房,让个体的生命体验被看见,把这一个又一个“凡人之梦”捡拾、编织、缝合、呈现。吴琦总结,《单读》怎么做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始终是时代浪潮中的一面镜子。《单读》从2020年就做了很多改变,“和十年前《单读》初创相比,我们发现方向其实从没变过,技术动作也没太变形,但的确是加倍地忙碌,任务变得复合而多线程。”吴琦透露,《单读》还有两本涉猎全新领域的读本要出版。出版的标准是什么?小众还是大众?吴琦认为这是阶段性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和作者们一起,因为各种创作的不确定性而生产精彩。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贾小飞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17日讯为庆祝中巴建交70周年,10月16日,中国巴基斯坦中心项目在上合示范区启动。启动仪式上,巴基斯坦中国中心、巴基...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