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岭山上,风光旖旎,然而,一座废弃的工厂,仍然留在山上,成为青岛工业发展历程的见证。
热闹的运动广场旁,一排排厂房非常显眼。铁栏杆大门上锁,一块小菜园,一条土路,证明旧厂内有人居住。
灰色的厂房,屋顶屋前长满杂草,问路过的老人,称这是四方电机厂。曾是一座有千余工人的工厂,在青岛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迹。
据杨艺在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发表的文章显示,四方电机厂是于1979年,由原四方区平安路街道服务站改名而成的,1981年底又与四方吹风机厂合并。“在1982年1月2日并厂大会上提出了在北岭山新建厂房‘自筹资金,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当年开工,当年搬迁’的口号。当时在厂职工1100多人,承担着国家机械工业部、山东省机械厅和青岛市机械局下达生产计划的大型区属企业。主导产品电动葫芦、小型发电机、500千瓦余热发电机、高低压配电柜等30多个品种。到1984年底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了794万元,工业利润达100多万元。1986年与日本签订了4000台潜水泵合同,从而给青岛四方电机厂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在那以后的调整改革中,该厂没抓住机遇,一度使当年辉煌的青岛四方电机厂逐步走向没落,工人们各奔前程”。
辉煌不再,灰色的厂房旧址诉说着当年工人们在此工作的点点滴滴。
出北岭山森林公园门口,四流南路上车水马龙。这条从四方到流亭的道路,是当年青岛至外地的主要交通干道。它的起点就是北岭山,到娄山路,分为三段,到胜利桥路段叫四流南路。
青岛当年,建有一批纺织厂,在四流南路上有两家:建于1935年的丰田纱厂和建于1934年的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当年纺织业的“上青天”,其中“青”就是青岛的九大纱厂。一批纺织工人从这里走向全国,他们路过北岭山,登上北岭山,眺望广阔的厂房,立下豪言壮志,为纺织行业奉献了青春。
除了目睹青岛工业的大踏步发展,北岭山还见证了城市的沧桑。
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为了掩护部队从海上乘船逃往台湾省,命一部分军队在孤山山顶及北岭山头架起枪炮试图阻击解放军的进攻,以延缓撤退的时间。“在北岭山上的国民党军队曾将炮弹误发射落在了离村南一赵姓住宅不远的地里。据宅子的主人赵姓老人说,当时他刚在地里锄完了庄稼想坐下抽一袋烟,发现火柴没了,他扛起锄头往家走,可走出庄稼地不远,炮弹在他想坐的地方响了,他侥幸躲过了炮弹,以后每每想起还后怕。国民党部队上了船后立即匆匆起锚离港,根本不顾及还在山顶上设防阻击解放军的国民党兵,解放军进来后,这些国民党兵自然便成了我军的俘虏”(《四方文史资料》)。
北岭山在早期青岛城市化进程中不算出名,直到上世纪50年代,开通了电车,并设立了北岭站,从此声名鹊起。因为山泉水的缘故,山上草木茂盛,这里也成为周边居民上山割草、采野菜的胜地。大规模的植物造林又给予北岭山新生,加上上世纪80年代山林改造,饱尝工业烟尘和喧嚣的四方人终于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休闲乐土。
遥想当年,德国侵略者未曾过多地关注这一片“大山”,历经沧桑之后,青岛不但回归祖国的怀抱,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净土,山林新生,百姓安宁。
劳动广场上雷锋和农民的雕塑,正向往来的游客诉说,是前辈们用真诚的双手,创造了安乐之地。
时值午后,来往市民仍络绎不绝,一座山,一方乐土,一座森林氧吧的无私与包容……
新闻推荐
3700万元消费券助你“欢乐购” “2021青岛购物节”启幕 开展320场促销活动
本报10月17日讯10月16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商务局、市南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1青岛购物节”在青岛万象城启幕。...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