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落户青岛之后,有什么补贴,创业有什么好政策?以前是“人才找政策”,在李沧,现在是政策主动上门找人才;企业扩大生产经营需要融资,以前是要到处去跑贷款,现如今,“金融辅导员”主动伸手实现银企对接,助力实体经济腾飞。11月25日记者从李沧区相关部门了解到,李沧区今年以来聚焦“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用绣花功夫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进一步营造利企便民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条短信提醒,留住人才的心
刘老师今年5月刚入职李沧区九水东路的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没过多久就收到了一条短信,提示刘老师属于“青年人才”,符合一次性安家费补贴申领政策。根据短信的申报流程,刘老师9月初提交了申请,当月底就收到了补贴。“以前都是我们去找补贴,真没想到补贴竟然会自动找上门。”刘老师一直感叹,青岛作为一座大城市,不仅市容市貌美观,服务意识也是一流。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李沧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吸引人才、服务人才,李沧区创新推行人才“无感”服务,依托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起“无感知、免打扰”的人才服务新体系,把政策主动送达惠及全区人才和企业。
为了实现政策的“精准推送”,李沧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依托人社智能平台大数据智慧分析,为辖区企业贴上46项个性化标签,为人才赋予105项特定化标识,构建了智能立体感知体系。实时更新个人成长经历、就业状态、政策调整等信息,主动推送现行契合的政策,实现即来即推、即变即推,政策覆盖无遗漏。
“金融辅导员”把融资送到企业身边
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加大投入,账户里资金不足,很多人想到了找银行贷款。以前需要融资时,企业要到处去跑贷款,现如今,来自金融机构的“金融辅导员”上岗后,他们主动伸手实现了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注重“雪中送炭”,在打通金融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了明显成效。李沧区地方金融局在市局配发12个金融辅导员的基础上,扩大金融辅导员队伍,做到辖区银行支行全覆盖,建立了网上工作联络群,打造了一支覆盖全区银行机构的金融辅导联络员工作队伍。李沧区在对261家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专项辅导的基础上,拓展金企对接工作面,增大金企对接频率和范围,将金融辅导工作不断延伸,组织143家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金企对接活动,通过线下走访、线上沟通等方式,供需双方面对面、一对一交流,缓解融资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切实将优惠政策、产品服务宣传到户。
“我们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辖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使资金更多地流向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领域和重点项目。”李沧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李沧区从金融助力企业发展角度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了辖区企业“获得信贷”的体验感。2021年1至9月,李沧区银行机构新增贷款385.22亿元,其中投放李沧区当地企业94.07亿元。
善用“活封”,决不让“因诉停产”“因诉转亏”发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争议,是常见的手段。法院在办案的过程中,经常会采取诉讼保全等手段来确保有争议的财产不被转移。企业的涉案财产,例如机器设备或者车辆被贴上封条或者被直接扣押后,会因无法使用导致企业“因诉停产”“因诉转亏”。为防止这一情况出现,李沧区人民法院在办案过程中,依法善用保全措施,对正常运转的企业,采取限制处分、禁止权利变更等“活封”手段,决不让“因诉停产”“因诉转亏”等情况发生。妥善应对商事登记制度新变化,审理股权纠纷58件,促进公司规范治理,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增强社会投资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李沧区人民法院还搭建涉营商环境案件快速立案通道,充分发挥立案诉讼指导、法律咨询、案件查询等职能,积极做好风险提示、举证指导、法律释明等工作。
李沧区人民法院还推进涉营商环境案件诉前调解工作,积极发挥诉前调解的作用,对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的涉营商环境案件,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程序。为确保调解的专业性,李沧区人民法院还专门吸纳公证、律所、商会等14家机构和组织进驻,其中特别吸纳专门从事商事调解的浙江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提升涉营商环境商事案件诉前调解的化解质效。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设立互联网调解室,应用语音识别、无线投屏、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配齐配强设备,为涉营商环境案件当事人提供互联网诉前调解服务。今年截至11月19日,诉前调解共分流民商事案件6472件,调解成功2241件。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刘卓毅
新闻推荐
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拉开帷幕,恰逢110周年的雪佛兰携旗下15款重磅产品强势亮相。“礼驭暖冬季传奇正少年”雪佛兰110周年试...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