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10日讯冬日的浙江嘉兴依旧暖风拂面。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家晚报类媒体的社长、总编和名记们齐聚嘉兴的南湖之畔,共话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一睹红船起航地蝶变跃升后的动人风采,探寻共富之路上的“嘉兴密码”。本报作为中国晚报协会副会长单位,全程参与了这次媒体盛会。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6届年会(暨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2月5日至8日举行,本届年会以“融媒创新蝶变,致敬百年风华”为主题,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嘉兴市委宣传部主办,南湖晚报承办。嘉兴市委书记张兵,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朱国顺作协会工作报告。据悉,从1986年开始,中国晚协每年都会召开年会,共商改革发展和繁荣中国晚报事业大计。
本次年会围绕媒体融合与重大主题报道,邀请部分晚报社长、总编在大会上发言。大家共同认为,在媒体融合时代里,传统纸媒仍然占据着主流的新闻舆论阵地,仍然肩负着重要的新闻使命;晚报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仍然是考验媒体从业者的重要标准。在这次新闻盛会上,本报相关负责人以《拥抱新媒体,只争朝夕》为题作了经验报告,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层面,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青岛晚报》在媒体融合的创新路径,受到全国晚报同行的关注。
另据悉,会议期间还公布2020年度赵超构新闻奖、第十八届中国晚报优秀新闻论文奖等多个奖项名单,青岛晚报的《青岛造“芯”者》等多件作品获得特稿、二等和三等奖。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的最高奖项,每年评定一次,由已故的杰出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界泰斗式人物赵超构先生的名字命名。赵超构新闻奖在中国新闻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由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组织评选。(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地下通道变身“时光列车” 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沉默桥洞“诉说”老沧口文化情怀
◥地下通道的入口变成了一列“梦想火车”。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徐杰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张伟穿过地下通道,如同走进了...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