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10日讯记者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2020年以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知识产权等领域多发易发纠纷,完善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形成内部和解、协商先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仲裁等非诉方式挺前,诉讼托底的分级化解模式,从加强沟通、扩大队伍、强化对接、注重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知识产权纠纷源头化解。
“青岛中院与知识产权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诉非衔接机制,统一类型化纠纷赔偿标准、证据规则等,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青岛中院法官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青岛中院加强了与专业调解机构衔接,截至目前,共有青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八家调解机构参与青岛中院知识产权纠纷诉前化解工作。律师、知产专家、大学或科研机构老师、政协委员、专利代理人等进入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员名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协同作用,充实专业调解力量。
青岛中院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作为参与诉源治理、开展分流对接工作的总枢纽,将调解组织、调解员引入调解平台,安排法官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纠纷分流工作。2020年,青岛中院通过平台委派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214件;2021年,截至11月24日共委派600件。
今年8月,专利权人魏某以其所拥有的两项“刮丝器”外观设计专利向青岛中院提起多个民事诉讼,调解员在与其中4被告的同一供货商面谈时,敏锐发现调解机会,结合专利侵权纠纷案情,调解员向各方当事人晓以利害,告知诉讼风险。最终4起案件均签署和解协议,达成诉前和解。(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刘卓毅通讯员何文婕吕佼)
新闻推荐
一条不落、一刻不误、一查到底”,他们的任务就是与病毒赛跑;面对海量数据,他们披星戴月、迎难而上,通过精准追踪筑牢防控...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